鄉愁:《沒臉的人》選摘(1)

2017-01-05 05:40

? 人氣

《沒臉的人—關於我不想被遺忘的台灣史 》新書發表會,施明德女兒施笳。(甘岱民攝)

《沒臉的人—關於我不想被遺忘的台灣史 》新書發表會,施明德女兒施笳。(甘岱民攝)

「然後我們出生,受教育。在學校裡我們首先學會接受謊言,之後學會說自己的謊。最重要的是學會不問重要的問題;不去問那些會破壞和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白色恐怖很恐怖?或者,那些殺人的人後來怎麼了?或者,為什麼反抗者會被發現?或者,為什麼我們還是把蔣介石當作偉人?類似這種簡單的問題。我們不認真回答,也不認真追究。但是我們認真地尋找出路,像打掉了蜂巢的蜜蜂,沒有方向地。隨處波及無辜。」─施蜜娜

我們都是台灣人,但是我們都有各自的鄉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61228-《沒臉的人—關於我不想被遺忘的台灣史 》新書發表會,施明德。(甘岱民攝)
《沒臉的人—關於我不想被遺忘的台灣史 》新書發表會,施明德。(甘岱民攝)

從我父親說起,他的鄉愁是一段砲彈轟炸的日子,那些日子裡他是日本人。

我父親的鄉愁是上下課路上的豬血湯,是旋轉籠裡的松鼠,是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藏在舌根的反抗。

一九四四年我父親全家十幾口躲在防空洞裡等待空襲過去,他問了一個不該問的問題:「爸爸,我們明明是台灣,為什麼美國跟日本打仗要打我們?」

「因為我們是日本的殖民地。」

「什麼是殖民地?」

「……小孩子不懂不要亂問。」

他父親支支吾吾的答覆宣告了他的童年的結束。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是我父親的鄉愁,也是帶領他找到台灣的明燈。

我阿公的鄉愁是基隆港邊走私金塊的日子。我阿公的鄉愁是街道邊清澈的流過溝裡的水。我阿公的鄉愁是山間一座精緻的木頭拱橋。我阿公的鄉愁是基隆火車站巴洛克式的雄偉。

國民政府帶著他們貧困粗魯的軍人,夷平了我阿公記憶中所有有關台灣的美麗的事物,建起了磁磚拼貼的水泥火柴盒子。倒不是專制與威權,對我阿公來說,是生活的美感與悠遊自在的日子,被醜陋的建築與粗鄙的舉止掃射殲滅。從此他帶著對美的鄉愁,鄙視國民黨所代表的一切規格化、低廉化、功能化的建設。

這份鄉愁是屬於日本的台灣的鄉愁,它讓我阿公對後來台灣醜陋的建築與風景感受更加深刻。每談到國民黨,他就必須數落一番。

我阿嬤的鄉愁是日本。她幾乎沒去過日本幾次,但關於鄉愁,她只需要聽到母親帶著日本腔的台語。我的祖嬤是日本人,正統的東京姑娘,愛上了來自台灣的我的祖公,不顧家庭的反對,坐船就到了台灣。帶著日本人幾乎偏執的整潔習慣,我的祖嬤把她的日本教給了我的阿嬤。

我阿嬤只看日本的電視,她只聽日本的歌曲,她討厭所有討厭日本人的人,她鍾情於所有跟日本有關的事物。有時候聽到日文她就流淚。

這種對日本的鄉愁,是最讓我難過的鄉愁,因為那是國家認同被偷走的鄉愁。一去不復返的那種。你走遍全世界,只能在老人的眼裡看到屬於日本的台灣。

有一種鄉愁,是一瓶醬油的鄉愁。

有一個士官長,坐在小金門的碉堡上抽菸喝酒對我父親訴說他的祖國。他說有一天下午,他的母親叫他出門買醬油,在路上蔣介石的軍隊經過,就把他捉了上戰場,一路退到台灣。望著有他媽媽等著他買醬油回家的祖國,他告訴我父親,有朝一日反攻大陸,他要帶一瓶醬油回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