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之所以贏得2016年的大選,除了因為馬英九執政八年的政績不佳外,高舉改革大旗回應社會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
深入而言,改革的的意義就是帶來進步觀念與社會資源的重分配,對象自然是保守與既得利益者,動力來自要求改變現狀與被剝削的社會大眾。因此改革必然有陣痛,在建立新的分配體系與價值規範的過程中,也一定有反抗者與輸家。然而改革與革命的差異在於,改革不是零和或清算式的政治鬥爭,只要存有正當性,改革應初步設定改革的策略、範圍與順序,並在與社會進行政治溝通並制訂配套措施後,就應該直接開啟改革該有的作為。
然而民進黨與蔡英文的改革之路,何以短短半年內就陷入僵局與泥淖呢? 問題就在於民進黨執政後,空有正確與進步的價值理念,卻欠缺改革的步驟與優先順序,什麼都想兼顧討好,卻又同時四面出擊廣開戰線的作法,使得改革不是陷入僵局就是引發更多爭議。民進黨選前舉著改革大旗,賦予選民無限的期待,等執政之後再來所用非人,進行瞻前顧後或凌遲式改革,不僅一事無成也將自己的改革初衷給毀了。
對於綠營選民而言,因為產生強烈的的相對剝奪感心理,因為看不到改革的具體實踐與結果,從而轉向支持更激進的政治力量,這足以說明近期時代力量的支持度何以大幅成長。這在年金改革與一例一休的推動有著顯著的解釋:面對企業家與軍公教的反對與反彈,改革的路線隨即裹足不前。然而民進黨應該理解,改革必然得罪既得利益者,重點在於相關的配套與補救措施。所以當一例一休實行後,面對漲價與通握膨脹的質疑,林全一句「當然會漲價」的態度自然引發輿論的批評。因為除了傲慢的姿態外,顯見欠缺全盤的政策規劃。
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台灣因為進入價值型的對抗從而出現社會輿論兩極化的現象,這可解釋為何民進黨執政以來街頭示威遊行的頻率偏高。特別是從兩性平權的此一議題,爭議的界線早已超越藍綠政治板塊,由於涉及敏感的性別認同與宗教道德意涵,使得此一爭論成了進步與保守的世代爭議,也從為台灣社會各個社會團體動員對抗的動力來源。然而在修法提案的過程中,民進黨始終沒有明確的態度,台灣的社會和諧無形間就被撕裂了。
在支持者沈默離席,社會大眾對立遽增的狀態下,民進黨施政已經出現疲態。更嚴重的是泛藍的反對者立場未曾改變,國民黨目前對於不當黨產的態度日趨強硬,不僅欠缺反省意識同時依附採取焦土作戰的態勢。在這種內外失衡的情形下,蔡英文與林全的內閣陡降自然就不意外了。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