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濟安(1916-1965),江蘇吳縣人,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畢業。一九四九年他離開上海到香港,在新亞書院短暫教過書,至一九五○年來台,開始在台大外文系任教,培養了白先勇、王文興及陳若曦等一代重要的台灣作家。不過,夏濟安在台灣的時間其實不長,一九五九年他便離台赴美,一九六五年就英年早逝。前後短短十年,卻對台灣影響非常深遠。
夏濟安在台大外文系任教期間,曾透過林以亮牽線,替香港中一和友聯出版社翻譯了四本反共文學。據他弟弟夏志清表示,是為了貼補家用。中一和友聯出版社都是美國官方有出資的出版社,冷戰期間自是「反共前哨」,也和後來的今日世界出版社一樣,找了不少名家翻譯。夏濟安最早的譯作是一九五二年翻譯白倫敦(Godfrey Blunden)的《莫斯科的寒夜》(A Room on the Route),內容是一九四六年作者離開蘇聯後,對一九四二年蘇聯的描寫,是標準的反共見證小說。這本書剛出時,由於夏濟安用了筆名「齊文瑜」,殷海光在一九五三年發表書評,似乎並不知譯者就是外文系的同事夏濟安。殷海光除了大力推介本書之外,還稍稍批評了一下譯文過於直譯:
關於譯文,一望而知是出於對英文有相當修養者之手筆。譯者在翻譯方面的態度是嚴謹而認真的。但是,評者可以看出,譯者對於翻譯所採取的原則與評者底頗不相同。……茲隨意舉個例子吧 !譯本一三四頁有一行是:「胡說,」我說,「昨天夜裡我明明看見一個警察踢一個紅軍士兵。他喝醉了,你們的一個憲兵就把他肚皮上胸口有系統的踢個周遍。」「有系統的」一詞,在原文是 systematically,一望而知,這種譯法在中文是很不習慣的。
一九七九年大地出版社重新出版,夏濟安已過世多年,由弟弟夏志清校訂作序,才正式署本名夏濟安出版。
第二本是《坦白集》,英文原名 The God That Failed,一九四九年出版,集結了六篇文章,都是歐洲有名的知識份子(包括 Louis FischerAndré Gide,Arthur Koestler,Ignazio SiloneStephen Spender 以及 Richard Wright)所撰寫。他們原本都相信共產主義的理想,後來看到蘇聯的情形,希望破滅,因而寫下這些告白。
第三本是一九五三年友聯出版的反共小說《草》,譯者仍署名齊文瑜。這是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是一九五五年出版的《淵》,也是友聯出版的,一樣是夏濟安的翻譯。但並未見第三部,不知何故。作者M.史勃伯(Sperburg)是出生在今天烏克蘭境內的奧國猶太人,曾加入德國共產黨,後來流亡法國,原著一九四八年在法國出版,夏濟安則根據英文版翻譯。
夏濟安在譯者序中說明書名的由來:
本書法文書名直譯應為「木已成灰」,美國出版的英譯本取名為 The Burned Bramble(燬木),二者都著重書中主人公的怎樣從希望走到幻滅。本書中譯本的取名『草』,著眼於故事的積極意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民主自由的思想植根於人類的本性中,絕不是共黨獨裁暴政用恐怖、殺戮消滅得了的。
以夏濟安的才學文筆,翻譯這些文學價值有限,無法傳世的反共文學,想想真有點可惜。也許他自己也有點無奈,所以才用筆名翻譯這些反共文學吧!
*本文摘錄自《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賴慈芸著,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