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一位美國人賦予中國傳統建築新生命

2019-12-29 07:00

? 人氣

墨菲是在1914年初夏來到北京(當時稱為:北平),當他首次參觀北京故宮(紫禁城)時,立刻被這些龐大的古(木)建築群深深的吸引--「對我而言,比對羅馬聖彼得教堂的神聖壓倒性的震撼經驗更感到新鮮,在十四年前第一次進入這個莊嚴的紫禁城宮殿群時,當時,即使是現在,都感覺它們是世界上最精采的建築(群)。在我的想法而言,這種莊嚴又華麗的特質,無論是哪個國家,或是哪個城市的建築都無法與之比擬」(註五)。墨菲認為,傳統中式建築應該享有與西方建築平等的地位,中國建築師應尊重本國傳統,而不應該死盯著西方的建築模式,墨菲說:「古代中國有著世界上偉大的建築風格之一,面對古典及哥德式建築已被證明的適應性——能夠滿足現代科學規劃與建設的需要,我感到否認中國建築存在相似的適應性就不合邏輯了」。義和團事件後,位於中國的教會大學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墨菲正逢其盛,陸續在中國各地規劃設計了許多教會大學,他把中國傳統元素融合進了這些校園建築當中,使莫菲成為當時中國建築界「古典復興思潮」的代表人物(註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墨菲在考察了大批的中國古建築後,總結出五個中國古建築的特徵,即:「屋頂起翹(curving/飛揚的反曲屋頂)」、「秩序井然的配置(orderliness of arrangement/佈局的有序」、「明快的結構特質(frankness of construction/構造的率真)」、「奢侈地使用華麗的色彩(lavish use of gorgeous color/華麗的彩飾)」、「相互間的建築構件具有完美的比例(the perfect proportioning,on to another,of its architectural to elements/建築各構建間的完美比例」)(註七)。墨菲在中國期間將傳統中國建築定型化,同時也賦予新的材料──用鋼筋混擬土重塑了全新的明清代官式風格建築,對中國古建築的復興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建構了「中國文藝復興式(Chinese Architectural Renaissance/ Adaptabilit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建築的理論架構(註八)。他在中國先後參與過──北京清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滬江大學(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與「上海理工大學」)、福建協和大學(現為「福建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燕京大學(1952年被廢校,各學院分別併入政法、北大、清華三校)、廣州嶺南大學(現為「中山大學」)的校園整體規劃或部分建築物的設計建造。北伐成功後,墨菲於1928年受聘於國民政府主持《首都計畫》時在南京也設計與審查完成了一批仿中國傳統建築的新作品,如:「紫金山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堂」和「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大樓」等。1935年,墨菲退休,在返回美國前夕,墨菲接受50多位建築師(多數是中國人)的晚宴歡送。墨菲致詞說自己實現了在中國的兩大任務:「成為一名負責任的建築師」和「對中國建築進行研究」。之後墨菲回到故鄉──美國康涅狄格州(State of Connecticut)布蘭德福德(Branford)他自己設計的住宅居住。之後還在佛羅里達州的克羅爾加布爾斯設計了一個有8個家庭的小型的「中國村」(Chinese village)。1949年,墨菲在72歲時第四次結婚。1954年於家中過世,享壽77歲(註九)。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