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349萬元驅動三篇碩論衍生13位合著者的三篇SCI論文

2017-01-14 06:50

? 人氣

再發揮至算計的極致,就是教育部官員也來「參股」,協助這種毫無醫學背景的教育部事務官,可以順利取得教育博士學位;這是為滿足某些師範大學吹噓培養之教育博士必發表SCI或SSCI論文的上下交相賊政策,只要能搞出SCI的掛名,不需要和教育相關,也不需要和博士論文內容相關。因此,所謂「研究團隊」的官、學、醫、業、公、私校界的鋪天蓋地規模,可以要權、要錢、要職,更可以預留進行投機、舞弊、包庇的揮灑空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2:《柏拉尼:科學家與哲學家》封面。(截圖自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圖2:《柏拉尼:科學家與哲學家》封面。(截圖自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談Polanyi (1891-1976) 的人文信仰

中文版維基百科如此形容:「邁克波拉尼是匈牙利和英國的一位通才。他對物理化學、經濟和哲學都有很重要的貢獻。他認為實證主義給人提供了一種『知』的錯覺,會使人無法達到最高成就。」

我簡短說明如下,所謂的「知」就是歐洲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倡導的效用主義或稱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人的行為或團體的決策原則是,可否產生快樂或效用?啟蒙運動與功利主義,造成皇室政權與宗教盲從現象被推翻或還政於民,卻也衝擊知識系統的思維,尤其是人本主義式微,科學方法掛帥。但是,Polanyi主張人是基於信仰、愛智、知識熱誠(intellectual passion),而去從事科學研究志業。Polanyi試圖利用〈科學共和國〉一文,簡述他的著作,包含《科學、信仰與社會》、《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與《內隱知識》的理念

Polanyi 在政治或科學政策主張保守主義,強調權威(authority)與信仰(faith)的重要,而權威的正當性建立在它堅守傳統,卻又鼓勵反對勢力的挑戰,權威不停地融入新的異議知識而遵循動態的演化。但很不幸的是,Polanyi 沒有預料到,傳統權威本身可能從事包庇、舞弊、投機行徑,導致權威的演化過程不是自我提升(self-improvement),而是螺旋狀的往下沉淪,導致學術升等與審查沒有反對勢力的監督,僅有匿名審查的操弄與包庇

因為我被警告自己的行為太大膽,也太囂張,而在「耗資349萬臺幣動員10人陣仗完成的醫學論文品質如何?」文章中,直接挑戰前教育部高教司長,以及毫無醫學背景的掛名科長,所以,我必須先擱置對Polanyi論點的闡述,而持續揭露前高官帶領的「研究團隊」為獲致量產績效,而採取「科學算計」策略的議題。我在這幾天持續追蹤,發現該案件的生產績效更大,我忽略另一篇碩士論文,以及另一篇SCI論文,實際的「研究團隊」規模是13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