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0日,當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總統歐巴馬以「一個正義而持久的和平」為題,在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的市政廳發表得獎演說。今年1月5日,外交關係協會(CFR)發布統計報告:2016年美軍在世界各地投下2萬6171枚炸彈(飛彈),平均一天72枚,一小時3枚。
諷刺的是,即將卸任的歐巴馬可能是美國近代最反戰、最厭戰的總統,2008年他能夠在民主黨的黨內初選中擊敗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關鍵之一在於小布希總統2003年3月發動、愚蠢至極的伊拉克戰爭──時任聯邦參議員希拉蕊在國會投下贊成票,但他從頭反對到底。在他8年總統任內,面對海外新出現的重大衝突,「不派地面部隊」是他的金科玉律。
更諷刺的是,歐巴馬從手中接過阿富汗與伊拉克2場惡戰,念茲在茲要在任內一舉了結,然而事與願違,阿富汗與伊拉克至今仍是遍地狼煙,讓美國抽身不得,而且歐巴馬還多了一場戰爭要「移交」給繼任者:敘利亞內戰──二戰之後死傷最慘重的一場內戰。
3場戰爭意義各有不同,但是都將在歐巴馬的歷史定位上留下深刻印記。阿富汗戰爭2001年10月開打至今超過15年,已超過越戰而成為美國歷來參與時間最長的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不同,為報復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而發動的阿富汗戰爭符合歐巴馬對於「正義之戰」(just war)的定義,他曾經寄予厚望,也做了許多努力,只是軍事與政治的結果都遠遠不如人意,而且過程深刻影響了歐巴馬的「戰爭與和平」思維。
伊拉克戰爭的「終結」曾經是歐巴馬的傲人政績。美國派駐伊拉克大軍在2007年11月達到17萬人的高峰,4年之後的2011年12月,歐巴馬從伊拉克撤出最後一批美軍戰鬥部隊。遺憾的是,伊拉克仍然是「國家建構」(nation building)的失敗案例。短短2年半之後,敘利亞內戰「外溢」到伊拉克,巴格達政權搖搖欲墜,美國被迫再度軍事介入,2014年8月開始空襲從敘利亞反攻伊拉克的伊斯蘭國(IS)。
換言之,伊拉克戰火再熾的起燃點在敘利亞。不僅如此,如果要說歐巴馬8年任期在國際政治上有何「污點」、「敗筆」,從2011年3月延燒至今、奪走近50萬人命、驅迫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的敘利亞內戰,當之無愧。
阿富汗戰爭──歐巴馬的「正義之戰」
2009年12月前往奧斯陸的歐巴馬,雖然領的是諾貝爾和平獎,但演說中卻費了很大的工夫來解釋何謂「正義之戰」:是最後手段或者自衛之舉、依循適當的比例、盡可能保護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