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蝙蝠的數量銳減,從2005年的50萬隻,銳減到2014年的20萬隻,但原因始終成謎。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吳忠信團隊花了3至4年時間,用各種方法進行田野調查,發現原因是蝙蝠體內殘留大量農藥及重金屬,因此破壞了中樞神經及回聲定位系統。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吳忠信表示,蝙蝠對於農業有極大的助益,例如幫助植物傳粉,以及防治植物病蟲害等,可以說是免費的「天然殺蟲劑」。他花了將近4年的時間,透過田野調查,採集北中南東不同地區的蝙蝠糞便,發現不同地區的蝙蝠體內竟留有不同種的重金屬與農藥,破壞其身體機制,導致迷航蝙蝠無法正常捕捉昆蟲,大量消失在田野中。
吳忠信投入台灣蝙蝠回聲定位研究長達20年,這次選擇和國內藥廠合作,到全台蒐集並化驗蝙蝠的糞便,他發現北部在翡翠水庫、北海岸一帶的蝙蝠糞便含有超量鉛、汞、鉻等重金屬,主要來自工業與交通排廢氣的汙染;中、南部糖廠一帶,則發現蝙蝠的糞便中含有超量的砷、銅等重金屬,為農業汙染所致;東部蝙蝠則測出錳重金屬超量。
推動有機農業 蝙蝠能助減少蟲害
吳忠信說明,這些汙染物存在在蝙蝠的體內,破壞蝙蝠的中樞神經以及回聲定位系統,嚴重時蝙蝠甚至無法正常飛翔,一旦無法在空中正常捕捉昆蟲或是躲避障礙物,許多蝙蝠種類就會逐漸喪失生存本能,漸漸消失。他表示,推動有機農業是重要關鍵,蝙蝠也能夠替代人工方式減少蟲害,一舉兩得。
吳忠信指出,世界上有100多種果樹都有賴蝙蝠播種及傳播花粉,並舉例說明東南亞榴槤都是靠蝙蝠授粉,如果沒了蝙蝠,榴槤也會跟著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