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建設、民主代表,蔣經國真有傳說中的那樣偉大嗎?
然而,一名歷史與政治學博士認為,其實蔣經國並沒那麼偉大,更多台灣人不知道的是,關於他利用特務系統殺人、黑金政治的部份,至於十大建設、民主解嚴,或許也稱不上是他的功勞……
2017年選前一週,全台沸騰,不過大家還是聚焦台北市長選舉。柯連兩大陣營對壘,一邊是嘉年華遊行與晚會,另一頭則是召喚黨國會師。連勝文為了號召泛藍歸隊鞏固基本盤,宣布當選後將把「市府路」改為「經國路」,因為連要緬懷先賢的努力與奮鬥。
連勝文演講時,後方有兩個人高舉經國路的牌子,英文寫著「Jingguo Rd.」,我想蔣經國若知道名字拼音被連勝文從威妥瑪拼音「Ching-Kuo」改為中國的漢語拼音「Jingguo」,蔣經國應該會生氣吧。
蔣經國形象在台灣是個迷思,19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對蔣經國有莫名的好感。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則是不斷從媒體中閱讀形象極佳的蔣經國。但是,台灣人真的認識蔣經國嗎?媒體真的告訴台灣人真實的蔣經國嗎?
民主與經濟推手的迷思
談到蔣經國,多數人的聯想就是解除戒嚴、十大建設與經濟起飛。如此的聯想,蔣經國於是變成民主與經濟的推手。
關於民主推手迷思,蔣經國解除戒嚴,只不過是將竊取自人民的部分自由「還」給人民;當時還有萬年國會,總統是由萬年國代選出、直轄市長也得官派,根本沒有真正民主可言;言論自由也得等到李登輝任內修改刑法一百條,台灣人才享有真正的言論自由。或許,這可解釋成蔣經國活得不夠久,否則蔣經國一定會推動民主。
在十大建設方面,蔣經國實際上當年推動的是「九項建設」,後來增加了核能發電廠,才變成十大建設。然而,蔣經國主導的十大建設,有幾項是奠基在日治時期的建設或是藍圖;若非今年高雄石化氣爆,台灣人也不會發現原來十大建設煉油廠的前身是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而且這些民生建設,早就該做了,國民黨政府卻是來到台灣快30年才想到要做。
無可置疑地,蔣經國擔任總統的1970、1980年代的確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不過,這一切還是奠基在美國的優渥美援、日治時期工業基礎、美國關稅優惠市場以及勤勉的台灣人。早年,美援還包含學童營養午餐與牛奶。
喔!或許又會有人說:國民黨從中國帶來的黃金打造台灣經濟奇蹟。曾任蔣介石侍從官、國民黨副秘書長、財政部次長、主計長的周宏濤,在2003年出版的《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一書中就明言:央行總裁俞鴻鈞在1950年6月7日向蔣介石報告,1949年以來運至台灣的國庫存金,總共375萬5千多英兩,但至1950年5月底共耗掉321萬2千多英兩,僅剩54萬2千多英兩。周宏濤補述,當時消耗存金最大宗為軍費,平均每月須撥付近18萬英兩,所有黃金在1950年9月就已經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