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脈動》(The Berlin Pulse)是德國一年一度的外交及國際關係專刊。作者群包括學者、智庫專家、政府官員。今年最新出刊的《脈動》特別做了中國專題,作者有五位,分別是:中國的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日本眾議會議員Minora Kiuchi、巴黎的中國問題專家Francois Godement、曾任澳洲駐華大使,現任外交及貿易秘書長的Frances Adamson,以及台灣的龍應台。本文為龍應台專文譯稿。
反對黨公布2020總統候選人名單的那一天,我在台北和知識圈的朋友們午餐。那悲觀的,用問句來表達自己的悲觀,譬如,「你覺得台灣還有多少年?」那樂觀的,用黑色幽默來表達樂觀,譬如,「感謝老天。香港讓他們太忙了,沒時間管台灣。」
跟德國一樣,台灣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貿易順差,在2018年是831億美元。百分之四十一的對外貿易針對中國,中國大陸市場對台灣的重要不言而喻。然而,隨著近年來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緊張,反對黨(國民黨) 憂慮市場的優勢無法持續,而執政黨(民進黨) 則選擇強化選民對北京的不信任來抵制中國的影響力。執政黨最近提出的國安新法可能將任何被認定為為中國宣傳者入罪。
和歐洲一樣,台灣人對中國的感受也是複雜的。 當中國代表的是活躍的經濟機會時,很多台灣人就容易所謂「親中」,當中國代表的是壓迫和可能的入侵時,很多台灣人就是所謂的「反中」。問題是,中國兩者兼備。後果就是,台灣內部的分歧遠遠超過了僅只是政治和經濟的層面。
如果你知道台灣是如何一路走來的,你會覺得它今天變成一個民主社會真是一個不得了的成就。沒有革命,一黨獨裁四十年的國民黨,不管你說它是自願還是被迫,放下了政權,分享權力。沒有流血,昔日牢裡的政治犯變成今日的立法者和政治領袖。1987年解嚴以後,政權的交替基本上公平而有序地進行了三十年。
台灣安靜地進行了三十年的民主,時間幾乎和它的國際孤立一樣長。美國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但是,就如同當年對於德國,美國也扮演了安全守護者的角色。令人不安的是,在美國宣布要把軍售台灣常態化的同時,中國也宣布,它在台灣海峽及其領空,要把軍艦和戰機的演習常態化。
所以台灣民主的威脅其實是雙重的。比較明顯的是中國的威脅,這個威脅,往往超出台灣本身的控制能力。一個不那麼明顯的威脅,卻是內部自製的。台灣的政治人物和政黨熱切拿這個威脅做為政治資本,刺激集體恐懼來強化部落式的愛國主義。這種操作的成功,對台灣的民主制度和機構本身,是個真實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