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科研成果誰來把關?

2017-01-21 06:40

? 人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表示,已成功篩選出抗病性強及成長迅速的海鱺子代作為種魚,可大幅改善種魚及魚苗品質。(資料照,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官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表示,已成功篩選出抗病性強及成長迅速的海鱺子代作為種魚,可大幅改善種魚及魚苗品質。(資料照,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官網)

政府每年編列相當龐大的科研經費,但是對產業的貢獻如何卻很少公開接受外界檢驗。以水產科研為例,有關蝦病防治研究與養蝦產業振興向為國內水產科技研發重點項目,尤其蝦類白點病疫苗開發,無病毒(SPF )蝦苗培育經常成為政府對外展現水產科研成果的亮點。然而近來該兩大亮點卻遭到外界批評,對此政府相關機構有必要出面說清楚講明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除了草蝦白點病毒疫苗開發被質疑其實用性外,有國外媒體報導臺灣學者認為無病毒(SPF )蝦苗並不是透過遺傳育種技術所研發的的種苗,生產無病毒種苗只是利用技術 作為提高蝦苗售價的商業策略,以及降低跨國貿易障礙的手段沒有實質意義, 因為在養殖過程中,無論在室內或室外養殖池, 都沒有辦法隔絕空氣、水源以及動物的傳播,沒有辦法做出所謂的 SPF 蝦苗,無法提高產量;但不否認 SPF 對於基因研究和家系選育有其貢獻。 目前臺灣 SPF 白蝦養殖的生產體系已經完全瓦解,幾乎所有的 養蝦業者對放養SPF 蝦苗都已完全失去信心。

圖為罹患病毒性白點症之熊蝦頭胸甲。(取自台大甲殼類病毒學研究室網站)
圖為罹患病毒性白點症之熊蝦頭胸甲。(取自台大甲殼類病毒學研究室網站)

而國內水產試驗所長期以來即致力於推廣SPF 蝦苗,宣稱可以提高養殖蝦類存活率,不僅自售SPF蝦苗(引發與民爭利批評和法規爭議),還將該項技術技轉給民間繁殖業者賺取技轉金,也列為該機構的重要成果之一,該項研究計畫還多次獲得國家科研經費的支持。如今卻遭國內學者公開批評沒有事實際運用上的效果讓外界一頭霧水,事實究竟為何?以較高價格購買的SPF 蝦苗究竟有沒有如政府宣傳般的效果?該試驗機構有必要對外說明,以解外界疑惑。

另,對於試驗研究機構花國家大筆經費所研發出來的成果,不再如過去般以無償或較低優惠價格迅速提供給國內業者使用,改以相對低價的技術移轉給有興趣的廠商來使用,在缺乏有效的管控機制下,也讓國內辛苦研發的技術輕易流到國外,以低價取得該技術後再進行改良,反成為台灣強勢競爭對手的作法。對此外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因涉及利益分配,政府相關部會始終不願意正視該問題對科研發展及產業競爭力的重大影響,致出現許多負面效應與弊端(包括技轉獎勵金的不當分配等)。未來除了需從制度、法規面做改革外,對於隸屬公家機構的試驗研究機構(非財團法人),每年耗費國家數億元經費,所研發成果對於產業的貢獻程度應該列入實際的管考項目並加以評比,而不是只做書面考核,許多養殖業者面臨的棘手問題如:養殖文蛤、白蝦等大量死亡卻可等不到解方,讓養殖業者多所怨言。

20160218-SMG0045-002-漁業-漁船-漁業署網站.jpg
(資料照,取自漁業署網站)

 受到過漁、非法捕魚、海域遭到嚴重汙染、魚類產卵及棲息地遭破壞等影響,天然漁業資源日漸枯竭(30%的漁業面臨捕撈過度情況),海洋正在失去為數億人提供食物暨生計的能力,作為另一個提供水產品重要來源的養殖漁業將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未來遠景看好。而台灣水產養殖歷史悠久根基穩固,過去台灣養殖漁業靠科技取得競爭優勢,如今這項優勢已逐漸式微,想止跌回升就必須正視問題並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成果管考與技轉制度,全球水產科研日新月異台灣別做井底蛙!

*作者為農業博士,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農漁業雜誌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