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綠川小旅行,讓一群素不相識的年輕人,開始為居住的環境請命。他們許下乾淨的河川夢,希望改變穿城之水的宿命,讓綠川再生。
這天晚上,一群從事各行各業的六、七年級生,在台中市民族路教會聚會,氣氛熱烈。這是「綠川工坊」的例行會議,每周一晚間固定舉行,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旁聽、討論。
2014年,共同工作空間「好伴」舉行「生活在舊城的30天」活動,關心生態的國小老師陳建輝帶領「綠川小旅行」活動,讓參與的年輕人開始關心家鄉。
「以前經過綠川,覺得是條臭水溝,尤其在第一廣場前,不好的氣味讓人只想快步走過。」當時的參與者、現在是綠川工坊共同說書人小編P的余品萱回憶,綠川小旅行讓人靜下心,感受綠川的生命力,觀察這條河川的美麗與哀愁。一趟小旅行引起大迴響,大夥積極討論想找出改善綠川的辦法,這才發現汙水下水道、用戶接管問題才是關鍵。
這個無法立刻解決的大議題,促使陳建輝、余品萱、黃瑞成、劉曜寬等人決定組織起來,以業餘身分投入綠川的淨川行動,2014年9月14日「綠川工坊」誕生,並以「綠川漫漫」作為臉書粉絲頁的名稱,希望招募更多關心綠川與環境的朋友共同參與。「綠川整治問題的根源出在汙水下水道,全台中的汙水下水道覆蓋率不到兩成,但下水道問題過於複雜,所以我們決議從淨川開始做起。」余品萱補充。
從淨川開始關懷環境
「建輝是國小自然老師,擁有豐富的生態知識,除了點出綠川的問題在民生廢水外,他更是位實踐家,啟發我們起身動手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動力。工坊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例如一開始我們這群『烏合之眾』連開會都很沒效率,後來不斷進化,從組織開會、辦理活動,到學習利用淨川活動把淨化水質的觀念傳達給民眾。」
目前擔任綠川工坊召集人的黃瑞成說,綠川工坊成員的專業,包括文史資料收集、在地人文采風的自我加強,都是組織運作的基本要務。
2014年10月,綠川工坊第一次發起淨川活動,原本定位為內部為主的實驗活動,沒想到在臉書公布後,意外招來許多參與者加入。
「當時綠川工坊只有雨鞋裝備,因此第一次淨川在岸上觀察的人多、下水的人少。」劉曜寬笑說,當時有成員把綠川的水裝回去養綠豆,沒想到綠豆芽長得超好,可見家庭廢水不致危害陸地植物,不過,高濃度的氮、磷會造成河川優養化,使得生物難以在河川中生存。
初次參加淨川就加入工坊、家住太平區的賴苡菁說,小時候父親開車帶家人來中區吃肉羹,總會繞著「臭水溝」找停車位,後來中區沒落、淡出她的生活,而今重新回到綠川,很想為它做點什麼,就像追憶童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