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中歌劇院因為出租給直銷公司造成營運風波,大家都有一套說詞,持平來看,建立翻轉思考的觀念才是場館營運正向的唯一出路。
先來說結論:
一:跨界整合合作與多元題材的運用
21世紀新世代新文化的思維,對於創作媒材的選擇沒有絕對的現象,共同創作的行為和模式都有新的可能與註解,借重多重角色的介入,更是藝術創作形式的常態,觀賞與參與的方法不一,文化與藝術場館應以自我特色存在。
二:文化場館的功能與角色已隨時代發展改變
早期的年代,社會生活與民情風俗較為單純,藝術形式也各自獨立呈現,空間的使用區分與設備投資及維持費用相對便宜,現在的文化場館,動輒牽涉到專業科技機械設備與新媒體發展的需求,維持費用不但居高不下,人力需求也十分高昂,要維持一個專業場館的營運,需要有經常性固定預算的來源支持。
三:多角化經營文化場館的趨勢不變
早期的場館大都以單一使用目的為主,例如歌劇院只在特定的時段,提供音樂性質的演出;而戲劇廳只提供表演相關的演出節目,其他時間場館大都沒有對外開放,屬於封閉型空間,跟周圍環境的相容性低,排斥性相對較高。自古以來這套標準的工作模式,隨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的社會變遷,開始有多元開放的營運思考模式出現。
四:應該正視自籌經費降低公部門依賴的現實
全台灣的文化場館只有增加不會減少,表演節目的經費以及過量的場館維護費用,是一個無底洞,自然會稀釋預算的分配金額,既然文化場館內部的機能與維持費用越來越高,對於空間適度的活化,運用民間租金的挹注,提升場館收入,減輕政府長年龐大支出的負擔,或藉著推動藝文活動的促銷,增加空間周轉率,以培養或引進更多觀眾人口的措施,都可以適度增加自籌款比例,並且降低對公務預算過度依賴的困境。
以國外博物館發展看文化場館的演變
在十八世紀末期,十九世紀前葉,全球建立第一個羅馬首都博物館Capitoline Museum in Rome(1734) ,接著梵蒂岡克禮門蒂諾主教博物館the Vatican‘s Museo Pio Clementino; 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Musee du Louvre in Paris相繼成立此時 博物館空間與形式才開始發展起來。 當時的博物館具有雙重性格,一是集合展示、蒐藏、教育的功能,二是建築師作為宣示建築美學的展館。
早期博物館並未受到重視,也不是重要的建築物,一直到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教授Jean-Nicolas-Louis Durand 1802-1805,他是創立博物館新建築風貌與構件的推手,集作家、教授、建築師於一身,也是新古典建築的代表人物,運用簡單實用的模式,擅長打造現代工業形式與建築風格。建築師們響應Durand對博物館空間與機能的觀念,開始建造具備雄偉建築物概念或具個人代表性的大型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