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由卡爾辛可(Karl Friedrich Schinkel)在1823年設計的國立舊博物館Altes Museum提供的不是只有具備展場的概念,而是公眾可以參加及接受教育的場所,為未來轉型為公共社交場所奠定基礎。從此展館轉化為具備:展示、學習、貴重物品的保存場所,更是國家文明與進步的象徵。
牽動二十世紀後的博館發展
現代或近代的博物館從此展翅高飛,不但建立各自風格與風貌,館藏形式類別更是各具多樣化,藝術之都巴黎有上百家美術館及博物館,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羅浮宮,它是世界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之一,館藏皆為上上佳作。1983年法國重建大羅浮宮計劃時,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羅浮宮設計了一個玻璃金字塔入口,這樣古典的造型卻用如此現代的建材,讓許多文化人士認為這樣的一個入口造型與羅浮宮古典高雅的建築本體格格不入。但是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卻十分支持,因此讓貝聿銘的設計能為羅浮宮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並且讓這個玻璃金字塔繼艾菲爾鐵塔後,成為巴黎另一個重要的城市地標。
羅浮宮改造成功後,在玻璃金字塔的西邊,我們會看到一個小凱旋門,穿過小凱旋門就是杜樂麗花園。遊客經歷舊到新,古典到現代,爭議到讚賞的歷程,也驗證藝術文化的進程,一路從需求到變革的發展,再轉換到生活與科技的結合,羅浮宮已經不是單純的展出機能,他是一個不折不扣具備複合式多功能的文化場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創立於1870年,除本館外,另在1930年修建以收藏中古世紀藝術著名的修道院博物館(The Cloisters),以及包浩斯建築師馬歇布魯耶Marcel Breuer在1963年設計的都會布魯耶館(The Met Breuer),總計每年接待約六百七十萬名觀眾。大都會博物館是近代開創藝品文創及推廣活動轉型成功的帶動者,近年館內開放的政策包括: 提供企業團體舉辦大型餐會,非營利組織的慶祝活動,會員集會,各項會議,影片撥放,音樂會,畢業典禮租借,會員聚會,舉辦博館旅遊,志工培訓等活動。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1935年,由Grace McCann Morley領隊籌備的舊金山美術館(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 ),於老兵樓( War Memorial Veterans Building )四樓開幕,1975年為更符合實際內容,於美術館前增加「Modern」一字。1995年歡慶六十週年,位於第三街的新館開幕。建築師Mario Botta設計現代主義消費走向、黑白相間的圓柱塔、對稱結構、館內還有供表演、演講用的劇場空間、咖啡館、書店等。具體來說:企業商品發表會,企業會議,社交餐會活動,電影首映會,社交雞尾酒會,流行演唱會,都是可以申辦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