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名」與「掛名」的使用時機
「除名」與「掛名」的使用時機是配合「學者」學術生涯的「上坡」與「下坡」階段。在「上坡」階段,要配合機構的單一作者或計算點數公式,而將其他次要作者的名字剔除;發生最多案例的是碩士生的論文被指導老師拿去使用,卻將碩士生的名字剔除。一旦升等教授,且人脈網路已達鋪天蓋地規模,成為somebody之後,就會不斷地被邀請「掛名」,甚至被邀請「掛名」當計畫主持人。到達此輩分,油水可以分最多,也可以指定額外的愛徒或愛將分食「掛名」。
懂得在學術生涯利用上述策略的人,就沒有所謂的生涯「下坡」階段,可以繼續轉戰官、學、公、私院校,伺機為人生權勢再創高峰,可以當校長、部長、院長、董事長…甚至億萬富翁。慾求不滿,卻也機會連連。
某大學校長生等著作將碩士生除名的真實案例
學術發展的精神是全民基於對自由、民主、法治的信仰,再進一步發展對真理、文化追求的信念,而建立學術制度,保障學術自由。因為(舞弊)著作是基於被傳統權威的認可而成立,掌權長與既得利益者往往極盡所能的包庇,以維護既得權利的正當性。這些人可能位居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大學校長、副校長、理事長、顧問… 導致個人私慾啃食學術良心。
現在,讓我給大家介紹一個真實案例。它是某教授在DH大學(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任教期間的升等代表著作,刊登在《Tourism Management》,是單一作者,我稱它為單人作(2006),但在事實上,它是當初與指導學生碩士論文的國內期刊版本,再翻譯為英文,我稱這個刊登在《高雄師大學報》的論文為雙人作(2003),如圖2所示。
多年之前,就已經有人向教育部檢舉,教育部的處理程序是委交當事人任職的DH大學處置。DH回覆教育部沒有違反學術倫理,經過再檢舉,還是如此回覆。現在,當事人在一所國立大學當校長。我重提這個案件,是為回應風傳媒讀者的請求。
這篇文章提供的圖片,很清楚的說明是哪一所學校,讀者也可以立刻搜尋獲知當事人的中文姓名。這些是公開資訊,但我不希望具體寫出姓名,導致與當事人相關的親朋好友,尤其要避免當事人的學生輕易的獲得這篇文章的資訊。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當事人倒楣,被我撞見,讓我公布,這對當事人很不公平。例如,朱新民當了二十幾年教授,卻在被提名監察委員的時候,才被踢爆著作之一涉及抄襲,倒楣!不被提名,就不會被爆。但在被爆之後,似乎也不影響他的教授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