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兩岸新南向博弈分析

2017-01-28 06:40

? 人氣

把新南向市場當作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重新建立新經貿夥伴關係。(圖/sarangib@pixabay)

把新南向市場當作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重新建立新經貿夥伴關係。(圖/sarangib@pixabay)

蔡總統上任至今兩岸僵局未見曙光,為此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展開新佈局。台灣的蔡政府為擺脫對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除了讓國營企業先行投資外,農漁業也被當作馬前卒,還特別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來統籌農漁產品出口事宜,將強碰中國大陸在東南亞推動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ACFTA)以及「一帶一路」政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東南亞地區已經成為中國大陸農產經貿和投資的重鎮,2015年中國大陸與東盟貿易額達4722億美元;截至2016年5月底,中國與東協雙向投資額累計超過1600億美元,東協是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投資主要涵蓋貿易、物流、建築、能源、製造業和商業服務等領域,中國大陸已經是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東協則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交易夥伴,目前中國與東協10國共同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也正積極進行,中國-東協2020年雙邊貿易額設定1兆美元的目標。

而新南向目標國之一的越南,還承諾在2016-2018期間對中國、東協進出口產品實行特別優惠政策,許多從中國、東協進口的貨物將享受零關稅包括:蔬菜、水果、加工魚類、冷藏魚類以及其他種類海鮮、可可豆、穀物、麵粉和肉類等。

相對於中國大陸的深化布局,台灣在未與這些東南亞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情況下,所生產的產品包括農漁產品,將遭遇極大的競爭威脅和阻力。

(取自行政院農委會)
作者認為,東南亞是亞洲重要的農漁業生產及外銷國家,未來不能只想到把農漁產品輸出,也必須放寬對東南亞的農漁產品進口管制,是否對國產農漁產品產生排擠效果。(取自行政院農委會)

 在農漁業方面,近年來中國大陸挾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僅在東南亞進行大規模農漁業二、三級產業投資(避開與當地生產者的競爭),所生產的農漁產品還允許回銷中國大陸(已有商人前往印尼投資養殖白蝦經冷凍加工後運回中國大陸銷售),同時讓台商在中國大陸當地生產的商品(包括農漁產品)可以用零關稅優惠及簡化通關程序等輸入東南亞,較從台灣輸入更有優勢,利之所趨自然可以吸引更多台商前往或繼續留在中國大陸生產,順利破解蔡政府企圖藉由新南向脫中的企圖,而不必以圍堵、封殺等恐嚇方式造成台灣人民反感,不利兩岸和平統一。

而台灣政府可以透過與中國大陸產品的市場區隔來找到切入點(例如鎖定高端消費族群),問題是東南亞雖然是台灣第2大貿易夥伴也是第2大出口市場,2014年台灣與東協貿易金額高達936億美元,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16%,台灣對東協投資1952-2014年,累計約達841.24億美元,但是台灣政府對東南亞市場資訊一向缺乏廣泛深入了解,尤其東南亞是亞洲重要的農漁業生產及外銷國家,未來不能只想到把農漁產品輸出,也必須放寬對東南亞的農漁產品進口管制,是否對國產農漁產品產生排擠效果,政府主管部門事先應有詳細評估別顧此失彼!

台灣政府敲鑼打鼓推動新南向政策,但是在人才、經費、策略上遠不及中國大陸,想創造幾個成功案例不難,若想要將原依賴中國市場的產品或台商中的15%到25%順利轉到新南向市場難度相當高,關鍵在於人才與執行力。蔡政府別又把意識形態置於經濟貿易之上,那樣只會讓台灣越來越走不出去,而沒有足夠的外貿支撐,台灣人民苦日子不會結束,這不會因年金改革而有所改變。新南向成敗攸關英政府是否能持續在台灣執政,兩岸在新南向博弈孰勝孰負答案很快揭曉!

*作者為農業博士,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農漁業雜誌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