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種租稅優惠、甚至補貼到處都是,不但開發中國家普遍使用,連已開發國家也用,台灣更是一用數十年:從早年的《獎勵投資條例》到《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再來到《產業創新條例》,給企業的租稅補貼優惠從來沒少過,財稅學者曾估計過各種給予企業的租稅優惠,數十年下來,讓政府少收了上兆元的稅收。
例如,2006年時,促產條例租稅減免總金額遽增至1194億元,當年非金融業的上市上櫃公司中有902家獲利,但因享受租稅減免優惠,有14.3%不必繳稅。2005年國內有超過20家獲利超過100億元的大企業,因租稅減免平均稅率僅剩8.4%,遠低於當時25%的營所稅率。
再看看台灣最具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台積電,不僅是無庸置疑的龍頭企業,也是台灣的繳稅大王, 2018年在台灣繳稅661.896億元,一家公司交的稅就佔全台營所稅的12%,對台灣產業與財政的貢獻無能出其右者。
但早年台積電享受較多的租稅優惠時,情況可不是如此:例如2004年時,一般正常企業獲利100元應繳稅25元(營所稅率25%),但台積電只繳稅0.3角而已,有效稅率0.3%,原因就是租稅優惠,把歷年台積電的租稅優惠算算,是不是也要說是台灣政府給的財政扶持,才讓台積電占有全球晶圓代工半壁江山?有人這樣算、這樣看的嗎?
企業享租稅優惠,有效稅率不到1%
而且其它企業亦是如此,如該年的有效稅率聯電為0.69%、台塑為0.65%、台塑化0.07%等,也是因為租稅優惠造成有些企業有效稅率低到過頭,之後才有所謂的「最低稅負制」推出。
至於先進國家的租稅優惠,其實看看鴻海郭董要到美國威州投資時,得到高達30億美元的租稅優惠,還有亞馬遜建第二總部時,得到紐約30億美元的補貼與優惠(後因市民反對而放棄此計劃),就知道租稅優惠、政府補貼,又豈是稀有、只見於後進國家的政策?
最能「彰顯」先進國家的優惠與補貼者,一個是在農業部門,另一個在飛機製造。全球客機兩大巨頭美國波音、歐洲空中巴士,兩家死對頭長期彼此指責、檢舉對於接受政府補貼,而且都告上WTO(世界貿易組織)上去;結果兩家都被WTO「認證」是接受政府租稅優惠與補貼。
再如報導中指中方對外國(案例為巴基斯坦)貸款,然後條件是要其採購華為產品;嗯,這種融資─採購的手法,很新鮮也很惡劣嗎?日本對東南亞的援助貸款,時常伴隨藉要求採購日本商品的要求;甚至不涉及援助也會有類似情況發生─當年台北捷運不是就被要求「開美國標」嗎?
中國政府當然有給予華為各種支持、協助以加速其成長,其中有多少見不得光的手法與內容,是很值得探討。只是外媒報導對華為的「750億美元財政扶持」,內容實在太一般般、內幕性專業度俱不足,是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時常會給予企業的優惠與支持,如果真的只有這些內容的話,反倒是「值得正面肯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