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誰的新南向,誰要新南向?

2017-02-14 06:00

? 人氣

蔡政府不僅為新南向政策成立辦公室,通過政策綱領,亦提出推動計畫,最後還設置「專網」。(圖為馬來西亞)

蔡政府不僅為新南向政策成立辦公室,通過政策綱領,亦提出推動計畫,最後還設置「專網」。(圖為馬來西亞)

打從蔡英文總統就任以來,「新南向」一詞,就陸續出現各大媒體通路以及政府相關單位網站,更成為最熱門的政策關鍵字之一。蔡政府不僅為此成立辦公室,通過政策綱領,亦提出推動計畫,最後還設置「專網」,藉以對外說明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理念、目標以及推動方案。在今年初各部會的工作計畫中,更是無不與之相關,「新南向」頓時成為顯學,足見政府上下的重視程度。在去年9月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等面向著手,期望與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藉以疏通「南向」經絡,活絡我國與新南向目標國各方面的合作及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台灣早在1980、1990年代,對於東協部分國家的投資都是名列前茅;但在1990年代後,由於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台商陸續轉往中國大陸投資,2000年以後,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已超越對東協。期間東協國家歷經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的沉潛調整,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經濟成長力表現強勁,成了各國覬覦的新興市場,其中東北亞國家包括日韓、中國大陸及台灣紛紛開始擬定各自的「南向」計畫。和台灣一樣,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日韓兩國亦開始轉往中國大陸投資;然有別於台灣的是,日韓在國家政策配合下,亦持續在東協國家投資,一消一長兩相比較下,台灣的確錯失了與東協家共同成長的機會。

然而在各國的競爭中,台灣之於東協的優勢到底在哪裡?東協這一塊大餅,台灣究竟能「拾」得多少?根據我國2016年12月份我國對新南向目標國出口金額達53.7億美元,較2015年12月份成長20.1%,其中對東協10國出口成長22.9%,出口金額約47.2億美元,顯示我國對新南向目標國,特別是東協的出口已見復甦。此外,105年第4季以來,我國對新南向目標國出口連續3個月呈現正成長。如此看來,我國與新南向國家間的貿易往來,似乎已逐漸增溫,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就數據來看似乎是成功的?

一直以來,「新南向政策」就被外界視為,是蔡政府為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希冀以進軍東南亞代替中國大陸對台的貿易量。然而隨著兩岸關係持續冷卻,東協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的誘因驅使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將更緊密,而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將面臨更多困難。畢竟,東協並不承認台灣的外交地位,蔡政府該如何說服這些夥伴不論官方或民間,得以在中國政治壓力及經濟誘因等影響下,願意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與我方持續接觸,雙向多元的互動往來? 雖然多數的東協國家,多認為她們不會輕易受到中國的政治影響,但卻難以擔保不會受到經濟利益誘惑。

尤其現階段,不僅蔡政府寄予厚望的TPP破局,而我國又被排除在RCEP之外,台灣企業要進入東協市場的機會將更困難,台灣政府亦無法有效替在東南亞的台商爭取權益。對此,政府上下一心推動「新南向」,在外在環境(中國大陸對東協國家的政治威逼以及經濟誘惑)無法避免的情形,蔡政府不能僅是紙上談兵就希望與東協進一步緊密合作,進而得到想要的結果。

最後,建議蔡政府可仿效日韓兩國「用援助換商機」、「用時間換交情」的策略,藉此獲得東協國家的基礎建設工程,例如日本承諾投入7500億日圓,用來協助湄公河流域國家發展基礎建設,進而為其國內企業獲取後續的商機。畢竟,東協發展動能仍持續向上,往後產業需求亦持續增加。台灣政府應該給予必要援助及投資,藉此讓東協國家了解台灣的優勢,如此才能「讓台灣走出去,使東協走進來」。畢竟,企業為求生存,早已全球布局,且腳步始終先於政府,跑在前面,根本無需政府下指導棋。是故,政策若未能對企業有實質助益,將淪為口號,甚至是毒藥。那「新南向」,到底誰的?誰要的?這個答案恐怕是「蔡政府」吧。

*作者為研究人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