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十月十七日,被軟禁至死的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在去世將近十五年之後,其家人終於與中共當局達成協商,他和他的妻子的骨灰入葬北京郊外的民間公墓,墓碑上乾乾淨淨地只有夫妻兩人的名字。
趙家兄妹在〈祭先父趙紫陽百歲冥壽文〉中回顧了父親的家世:
先父出生于河南北部的農家。我們的曾祖父、祖父是鄉紳:按後來的稱呼叫地主。先父晚年說,就是農民。
中原地區殷實農民積累財富的手法不多,無非是勤儉、攢錢、買地。祖上也不例外,只是勤儉到極致而已。先父回憶兒時光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那兩口大缸,用來醃漬家族常年食用的鹹菜,用的是從鹽鹼地中淘洗出來的「小鹽」;而「大鹽」,即一般的食鹽,是捨不得買的。
這家秉承傳統的農戶,重男輕女是當然的。先父年幼時,趙家是一個三代同堂,一起過日子的大家庭。曾祖父是當然的大當家。吃飯時,只有他的碗裡有白麵饃饃。他有時會拿起一個,對著長孫兒說:「賞你一個,拿去吧。」據我們的姑姑後來說,曾經還被允許過蘸著白糖吃呢!
他是長孫,又是獨子。在姐姐羡慕又安份的側目下,吃著姐姐可能從來都不知道滋味的食物。大家也許都會猜想:這男孩將來會是個自私、懦弱的人吧?但是,常識是會捉弄人的。先父後來居然成長為一位具有悲天憫人、天下關懷胸襟的人。他看不得別人受苦,對剝削、壓迫有著本能的仇視;他看不得不公不義,對苦難、人權有著天生的敏感。
趙紫陽的父親趙廷賓是河南滑縣的開明鄉紳和有名的中醫,為人豪爽,在當地頗孚民望。抗日戰爭時,趙廷賓支持獨生子趙紫陽參加八路軍抗日。不料,土地改革時,當地農民會卻拿他開刀,對於他的死因,說法不一。一說是氣死;一說是被激進農民打死;一說是被共產黨地方當局處決。趙紫陽對此一直諱莫如深。
文革期間,在廣東任職的趙紫陽戴著一頂「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高帽子,接受革命小將批鬥,頗受皮肉之苦。此時,趙家再次受到強烈衝擊,即使遠親也不能倖免。祖墳包括父親的墳曾被掘開,以使地主階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並且「遺臭萬年」。
據說,紅衛兵小將們之所以要掘開趙家的墳墓,其中一大原因是,作為「地主階級孝子賢孫」的趙紫陽,從未回過家鄉,此舉被解讀為對父親的被鎮壓懷恨在心,以及藐視家鄉人民。趙紫陽曾有過多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的記錄,文革後趙紫陽復出,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仍然不曾「衣錦還鄉」,是否因父親當年之死而心存暗結,旁人不得而知,但家鄉人一度對他頗不諒解。
趙紫陽的父親死於土改,最早的依據是趙蔚所著的《趙紫陽傳》。在香港一九八八年出版的繁體字版中,有趙父「竟在土改的急風暴雨中喪生」的句子,暗示趙父被殺。該書還引證趙作為家鄉地委書記在幹部會上諸如「農民起來對罪大惡極的地主要打死,領導上則應批准」,「地主的反抗家屬同樣要消滅」的講話,並指出一九六六年九月文革初期「一名廣東省委的行政幹部」,在省委大院貼大字報揭發趙地主出身,「父親於土改時被處死,要求將此事搞清楚」。香港《開放》雜誌前總編輯金鐘在紀念趙紫陽的文章〈革命吃掉自己的兒子〉中引用這則資料,引起讀者的爭議。金鐘又寫了一篇〈澄清趙紫陽父親之死〉,補充了一些新資料。一九八九年在中國出版的同一本趙傳的簡體字版,在一百四十三頁上,赫然有一段香港版中沒有的話:「其實,趙紫陽父親趙廷賓,是土改中受過火衝擊後發病去世的,並非如大字報所述被處死。」
其後,金鐘再托朋友向趙家子女求證。趙的女兒王雁南表示,她的祖父是病死的,當時趙紫陽夫人梁伯琪帶著尚是嬰孩的長子趙大軍回去奔喪。趙大軍一九四六年出生,祖父應在四七至五○年間去世。趙紫陽本人對父親的傳言從不澄清,也不曾向組織寫信或打報告澄清。包括那本趙某寫的《趙紫陽傳》「錯誤百出」,趙紫陽說:「如果我糾正,就成為我寫的了。」
金鐘也電話採訪到《趙紫陽傳》的作者趙蔚。趙蔚說:《趙紫陽傳》簡體字版的出版社是屬於新華社下屬的「新華出版社」在一九八九年三月出版的,當時趙是總書記,學運尚未爆發。關於趙父之死的文字,由出版社「把關」處理。以中共的出版審查制度而論,關於總書記的傳記當然會嚴格「把關」。趙蔚肯定地說,趙紫陽父親不是被鎮壓處死的,是被鬥後很快死去。他還說,他寫的趙傳有四百多條註釋,是真實的,無人指責有錯誤,是關於趙早期歷史最詳實的一本書。
趙紫陽在一九八○年代的施政過程中,得罪了不少元老。據說,王震曾罵趙紫陽跟共產黨有「殺父之仇」。趙蔚說,他也聽說過,是批《河殤》時的事,但不能證實。為此,金鐘再查詢《河殤》總撰稿人、流亡海外多年的蘇曉康。蘇證實王震透過秘書唐雲打電話給《人民日報》總編輯譚文瑞,說了很多批評《河殤》的話,其中有指搞《河殤》的人對我們有「殺父之仇」的話。《人民日報》將王震的批評彙報給當時負責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啟立,還為此發過一份內參。當時,中央廣電部還正式向蘇曉康傳達過。蘇認為,是反鄧小平的黨內大佬(陳雲等)要王震出面批《河殤》,將矛頭針對鄧支持的趙紫陽。而趙是讚賞《河殤》的,一九八八年九月,趙會見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時,特地送了一套《河殤》給李光耀。不久,蘇曉康聽說趙紫陽的父親「死在獄中」,因此,他認為王震罵的人就是趙紫陽。
趙紫陽的父親究竟是怎麼死的,知情者另有說法。旅美學者、耶魯大學退休教授張育明在其回憶錄中提及,抗戰期間,他是黑北省教育廳長徐重遠組織成立的河北省流亡小學的學生,當時意外地得知青年趙紫陽在國民黨的搜捕中死裡逃生的一個細節。
一九四一年某日下午,郵差送給從保定女師畢業的蔡慶榮老師一封信,她一邊讀一邊呼叫班敬先老師過來看,說這是班老師的丈夫、河南省滑縣縣長劉先生請她轉交的信。這位劉縣長在抗日戰爭前後在滑縣一帶領導地方武裝抗日很有點名望,外號劉大麻子。在一旁念書的張育明聽班、蔡二位老師談及,開封高中學生趙紫陽參加共產黨,在豫北地區策反好幾百名地方民團青年參加八路軍,河南省國民黨黨部命令縣長劉大麻子把趙紫陽逮捕起來送交在洛陽的河南省政府。劉縣長令其通信員以找作為老中醫的趙紫陽之父看病為名,通知趙紫陽逃出家門,如此救了趙一命。
一九五四年,張育明從六年制大學醫學本科畢業後,由中央衛生部分配到河南醫學院工作。無巧不成書,有一個南下老幹部張科長是其保定老鄉,在趙紫陽家鄉土改時,是土改工作隊隊長。老張科長親口對張育明說,土改運動中,中共利用所謂貧下中農積極分子,實際上都是不務正業、農村「摔大娃」(保定土話即不好好勞動又不安分守己的人)的流氓無賴,任意吊打燒烤所謂地主分子,他實在受不了,幹不下去。縣委又派一個正隊長,把他降為副隊長,他才勉強幹下來。張科長親口告訴張育明說:
趙紫陽的父親是一個很謙和的老頭兒,是個老中醫,又是教了一輩子書的私塾先生,一輩子一年四季都勞動,每天早晨起來背著糞簍到大街上拾大糞,還拿著本書念,工作隊一再發動群眾,但確實一點民憤都沒有,真是一個和善對人的好老漢。
但是縣委硬是命令農村必須村村見血,要殺人口的百分之一,土地最多的地主就是無罪惡無民憤者也要殺,說這是為了推動革命,製造階級仇恨。
槍決趙紫陽父親的大會,我裝胃病不去參加,要我簽字,我說正隊長一個人簽字就可以了,批鬥現場打死那麼多人,有誰簽字了?
這則史料證實,趙父是被槍決的,但它是孤證,難以形成定論。趙紫陽的父親究竟是怎樣死去的,還有待更多考證。總而言之,是死於共產黨的政治迫害,是非正常死亡。共產黨害死數千萬類似的無辜者。在中共體制內身不由己的趙紫陽,不敢對父親的死發一句怨言。在毛時代時代,他也參與殺人遊戲(儘管他沒有親手殺過人,但並不能與自己掌權地區發生的屠殺完全脫離關係),即便如此,一度執行左傾政策的趙紫陽,仍在文革中被打倒。
文革結束後,趙紫陽出任四川省委書記,給農民鬆綁,在農村率先推動包產到戶的改革,四川經濟出現轉機,「要吃糧,找紫陽」一說在農民口中廣為傳頌。由此,趙紫陽上調中央,出任國務院總理,主持一九八○年代的改革開放政策。
在「六四」這個歷史關頭,趙紫陽寧願放棄總書記的職位乃至被軟禁至死,也拒絕參與鄧小平血腥的殺人計畫。或許,正因為自己父親悲慘的死亡,以及毛時代看到太多的死亡,讓趙紫陽決定再也不能殺人了。趙家子女祭文中的這段話是真實的:
曾經,家父在與我們閒話時說道:「膽小的人有原則」。此話頗費解,因為是悖論;膽小的人,怎麼會有原則呢?後來我們明白,他說的膽小的人,是指不敢肆意而為的人。在眾所皆知的那件事上,他是一個「膽小的人」,他選擇了苦路,他懼怕那悠悠後世的駡名。
趙紫陽拒絕在調動軍隊殺人的命令上簽字,因而被老人幫非法罷黜。他在權力鬥爭中是失敗者,卻在民間受到頌揚和懷念。
在中國,不殺人,居然成為對領導人的最高評價!這是一個何等神奇的國度!
*作者為旅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