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內瓦博西開會,並與新舊朋友歡樂相聚大約一個星期之後,黃彰輝抱著興奮期待的心情,重返闊別六年、他所認同的「第二故鄉」英國。十六年前,他在此「首次嘗到自由的滋味」,並留下來居住十年——那自由的滋味,是在日本人與中國人統治下的台灣所享用不到的「禁果」(forbidden fruit)。
戰後的英國還在緩慢地恢復重建,倫敦到處看得到戰時德國對英猛烈空襲後所留下的殘跡。英格蘭長老會海宣會會所在戰時被V2導彈摧毀,尚未重建。一些食物的配給供應持續進行,人民節衣縮食,生活困苦,但是自由氣息依然,溫馨社會依舊。黃彰輝回顧:
大戰使英國失去〔海外的〕帝國,但讓它獲得一個新願景與決心來建立一個更公平、更關懷的社會與國家—「福利的」國家,替代資本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無疑的是全國以及國際的首位領袖。〔他領導英國及同盟國取得戰爭勝利〕。當每一個人心目中還存著活生生戰爭記憶的時候,他〔的保守黨〕選舉卻遭到失敗。除了不列顛之外,全世界必定都為這件事感到驚訝。這是〔人民〕不知感恩呢,或是一個新願景?或就是對民主的某種批判性考驗(critical testing)?我不知道。可是,雖然我也跟許多人一樣感到驚訝,但我喜歡這樣〔的選舉結果與新願景〕。(註47)
確實如此,1945年大戰結束後,戰時內閣必須解散。接下來的大選當中,邱吉爾雖然當選議員,但他所領導的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卻大敗。工黨(Labour Party)大勝,得以組閣。工黨領袖艾德禮(Clement Attlee, 1883-1967)當選首相,邱吉爾正式卸下首相職位。工黨選舉大勝的主要原因是,它提出建設「福利國家」的政見,得到戰後英國貧困社會大眾的認同。
領導英國人民取得戰爭勝利的邱吉爾被拋棄了!英國人民認為戰時的領袖不一定適合擔任戰後重建國家的領袖。國家的政策與方向由人民作決定。邱吉爾後來引用古代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這句話,跟黃彰輝所說,該次選舉是「對民主的批判性考驗」,有異曲同工之妙。黃彰輝是有周全批判性(critical and thoughtful)的牧師,而邱吉爾不愧是熟練自信的政治家,1951-1955年英國人民決定,再度請他出任首相。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政黨輪替執政,由人民用選票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