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將滿70週年,總統蔡英文循例將在中樞紀念儀式頒發「回復名譽證書」給受難者。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16日出席《激越與死滅》新書發表會時指出,二二八的反抗者都是英烈,應入祀忠烈祠,怎會頒發回復名譽證書?這樣把英雄當冤魂是「頭殼不清楚」。該書作者黃惠君則指出,她的研究讓她深感當時的人舉擎天之力,為爭取台灣人的平等、民主、自由而努力,她書寫這段歷史,唯一的心意是讓二二八事件的反抗者能「重返榮耀」。
二二八受難者名字 年輕人無人知曉
從1997年主持美麗島事件的口述歷史計劃起,長期投入傷痕歷史策展及研究的黃惠君在發表會談起寫作動機。她說,在太陽花學運後,年輕人興起研究台灣歷史的熱潮,她受邀演講,請聽眾告訴她1個二二八受難者的名字,「當時全場鴉雀無聲」,她非常震驚,「這些人為我們犧牲,但我們都不知道」。
她說,二二八是國定假日,每年都放假,但大部分人不清楚為何要放假,每年總統都道歉,但是當時的政府到底犯了什麼錯誤,大家都說不清楚;而教科書上仍寫著二二八是因查緝私菸,但連她當時唸小學5年級的外甥女都知道,只是查緝私菸,台灣菁英不會被集體被屠殺,「然而,我們的教科書上仍是這樣寫。」
黃惠君說,這些「荒謬感」讓她決定開始寫作,研究這段歷史的過程,讓她充分感受到當時的人舉「擎天之力」,想要破除統治者設下的語言高牆、省級高牆以及民主障礙,為爭取台灣人平等、民主、自由而努力,當時擔任行政長官的陳儀擬出第1份要呈給蔣介石的逮捕名單,前3類分別是媒體領袖、反對黨成員及法律界的領袖,他們都是最有能力批判、監督政府的人。
她說,面對這段歷史,最重要的是讓社會理解他們當年的努力,絕不只是頒發回復名譽證書,「他們犧牲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們都想承諾我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她投入二二八的研究,只有一個心意,「希望二二八受難者可以重返榮耀」。
施明德:受難者冤魂論,與烈士完全不同
施明德指出,他已10多年沒有參加二二八事件的紀念會或書籍發表會,因為他看到的論述都是一片受難者的冤魂論,反抗者的英靈形象完全不在;這與他小時候看到年輕學生英勇地端著槍進攻火車站,事件後被槍斃的烈士身影完全不同。
施明德說,統治者將事件描述為鎮壓,因為統治者要人民記得的,就是恐懼,恐懼可以讓所有反抗精神消失,讓人民臣服於統治之下;而反抗者要人民記得的是他們英勇犧牲的精神,當台灣只有恐懼、冤靈,而沒有英靈的史觀,不可能有未來,希望《激越與死滅》這本書多多少少能扭轉二二八反抗者的形象。
許雪姬:黃惠君看法有助釐清事件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許雪姬指出,黃惠君認為,二二八事件是台灣人民追求自治、民主化的集體表現,統治者早已定調要鎮壓,在等待軍隊調來前,不斷安撫、爭取時間,例如,陳儀說可依民間的想法選舉縣市長,結果當選者成為被追殺的對象,黑道也滲入民間,造成台灣人的「暴行」,作為政府鎮壓口實,情治人員也滲透各地,搜集民代的言論,提供罪狀,讓他們百口莫辯,才能在短時間內一次逮補台灣的菁英;這樣的看法有抽絲剝繭、釐清事件脈絡的效果。
這本書是由讀書共和國集團的遠足文化出版。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指出,他從事出版業,常常覺得自己有意無意地「與歷史碰在一起」,在歷史面前,個人真的很渺小,倒不是說個人無所作為或無足輕重,而是有很多人犧牲,「在歷史面前我們要謙虛」,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書寫「現在才開始」,他也希望能繼續出版與台灣歷史相關的書籍,「我們大家欠台灣一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