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內需服務業受創主要衝擊面在國內經濟,製造業如果停工,其對其它國家經濟的波及效果會比服務業更嚴重。同樣以富士康為例,組裝量減少,短期內又不可能把生產線遷移到其它國家,iPhone生產量的減少,不僅影響蘋果這家業主的生意而已,全球所有的iPhone供應鏈都要受影響;去年蘋果公布的前200大供應鏈廠商中,台灣有46家廠商,這46家供應鏈廠商,從台積電、鴻海、大立光到日月光、和碩等全受衝擊。
雖然現階段疫情顯得相當嚴峻,但大部份對全年經濟減損的預測數字多在減少一個百分點左右,主要是以SARS為例觀察點,今日的防疫與醫療又遠較當年進步,因此預期時間不會拖長。不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程度,取決於民眾與社會的反應成份更多。如果疫情及民眾反應能短期內降溫,下半年經濟可望有「回補性」的爆發,全年經濟減損程度能變少,如疫情惡化則難預測谷底何在,現在只能先看10日關鍵的開工如何再說了。
至於台灣經濟的影響,即使有所謂的「轉單效應」發生,也會是負面大於一切;總體面所言,中國經濟成長率每減少一個百分點,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就要減少0.29個百分點,因為中國占台灣出口的4成比重;產業供應鍵來看,中國因武漢肺炎而停工或封閉,台灣相關的上下游廠商同受影響,此外,「陸客歸零」也必然再讓相關產業受創。那些認為中國經濟受創就能讓台灣受惠得利的看法,恐怕只是不切實際的「期待」而非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