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讓經濟動物也有被愛的權利:《養雞時代》選摘(1)

2020-02-18 05:10

? 人氣

在我們仍然吃蛋吃雞時,雞就是經濟動物。只是,就算是經濟動物,在飼養過程中仍然可以被豐沛的愛滿滿包圍。(取自pixabay)

在我們仍然吃蛋吃雞時,雞就是經濟動物。只是,就算是經濟動物,在飼養過程中仍然可以被豐沛的愛滿滿包圍。(取自pixabay)

冷知識是什麼?是那些美麗而無用的事物。既然無用為何書寫?不為什麼,僅對於一種動物的凝視與迷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或許因為第一次養動物剛好養到雞,所以就愛上了雞,如果當初養的是鱷魚,說不定連鱷魚都能愛上了。在此之前我沒想過會喜歡雞,由於鳥類飄忽,我從沒能好好地、近距離地端詳牠們,可如今有一種鳥類落地生活了,採取一種與人類同棲、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姿態,嶄露了禽鳥在動物行為與社會結構上的神秘趣味,於是開啟了每日貼身觀察雞群的日子。

雞,小雞。(取自pixabay)
如今有一種鳥類落地生活了,採取一種與人類同棲、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姿態,嶄露了禽鳥在動物行為與社會結構上的神秘趣味,於是開啟了每日貼身觀察雞群的日子。(取自pixabay)

每當一窩鮮活的小雞報到,我先從個體辨識著手,一路看著牠們從巴掌大的身形,一路長成橫衝直撞的野蠻小獸,在這段過程中,逐漸發現不同個體在群內的社會位階與流動—啄食的順序、替位讓食的移動調度、洗沙浴的先後權……等;並從各種突發事件看見每隻雞截然不同的氣質表現,比如一隻不請自來的流浪小貓突然現身雞舍,雞群如何從驚恐逐步轉為包容?或在野放森林的實驗中,透過突如其來的環境變化,如何突顯每隻雞在面對刺激之際所展現的性格差異?還有對於草叢間齜牙咧嘴的蜥蜴、前來爭食的白鷺鷥,雞會做出哪些行為反應?除此之外,這本書也涵括了雞的味覺、視覺、心智運作、作夢行為,以及從遠古恐龍演化至今,從野外叢林雞走到如今繽紛多樣的品種等歷程,透過對於雞群的細膩觀察,通過文學的筆觸,與科普知識相互印證對照。

回歸到最初養雞的動機,我也像多數人一樣,希望透過自身的勞動換來新鮮雞蛋,也冀望日常廚餘或溢收的農作能有所歸屬,讓生活形成一套自給自足的循環。因此在美麗而無用的冷知識之外,此書也穿插了養雞的工具指南,從初期準備雞舍、育嬰房,到小雞入手、飲食選擇、收穫蛋或雞肉等面向逐步解析。然而,養雞作為一項滿富草根性且貼近於生活實用的庶民技藝,許多細節與層面都變化多端,並充滿專業的知識門檻,無論是品種特性、飲食調配、雞隻生病處理,或是雞舍所採用的資材與設計型式皆五花八門,在此我僅以自身有限的經驗出發,佐以在地的耆老訪談、身邊的雞友經驗,以及與學者的書信往來,盡可能集結為一份具有系統性的介紹,與諸君分享。

雞,雞蛋。(取自pixabay)
回歸到最初養雞的動機,我也像多數人一樣,希望透過自身的勞動換來新鮮雞蛋,也冀望日常廚餘或溢收的農作能有所歸屬,讓生活形成一套自給自足的循環。(取自pixabay)

最後,作為一名長時間沉浸於雞群觀察,日常生活也脫離不了聊雞、夢雞、給雞按摩等瑣事之人,許多人會進一步詢問:「那先前養的雞都到哪去了?」每當我回答:「在我肚子裡。」人們總是不可遏止地展現出吃驚的模樣,彷彿眼前是個會將愛人吃掉的魔物。我的確每回因為空間不足而必須將成年公雞殺掉,或因必須處理生病或年老的產蛋母雞,以順利迎接下一回合的新雞之時,也面臨了內心的百轉千迴,甚至一面掉淚一面送雞去宰殺。然而在歷經了幾次思索及調適後,我想,倘若今天我仍是一名會吃雞蛋也會食用雞肉的葷食者,既然我還在養雞,就有義務讓養雞這件事成為一種生產上的循環,畢竟,如果只因為我的雞「特別可愛」就不吃牠,然後跑去市面上購買其他因我而死的生命,那麼最初養雞的意義究竟何在?至於,既然定位在經濟動物的範疇,是否飼養過程中就不該投入大量情感,以避免離別時傷感?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身邊親友終有一日也會以各種型式離開我們,是否也都不要去愛、去熟悉了。

無庸置疑的,在我們仍然吃蛋吃雞時,雞就是經濟動物。只是,就算是經濟動物,在飼養過程中仍然可以被豐沛的愛滿滿包圍,不是嗎?

養雞時代書封。(玉山社提供)
《養雞時代》書封。(玉山社提供)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曾任出版社採編、廣告設計、福山植物園野外助理。著有農趣小品《與地共生 給雞唱歌》、紀錄青春山海的十年散文《台灣小野放》,以及在地旅行書《花東小旅行》、《台北小旅行》、《恆春半島祕境四季遊》等,本文選自作者新作《養雞時代:21則你吃過雞,卻不瞭解的冷知識》(玉山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