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即使這一切克服後,還是要面對一個更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疫情發展、變化。如果工廠復工後發生擴散,甚至就是在廠內擴散,工廠可能被迫再停工,而且復工日期更難定,那些動輒出入數千甚至數十萬人的工廠,風險當然更高,企業是否有能力控管,必須再觀察。
斷鏈風險升高,國內經濟成長下修向2%靠攏
外界確實是開始擔心「斷鏈」的可能,以蘋果為例,供應商多且遍布全球,去年蘋果公布的前200大供應鏈廠商中,就包含來自中、美、韓、日、歐洲及台灣的企業;一個產品中,可能就包括上百家零組件供應商。
這套花了30多年建立起來的供應鏈,過去一直運作順暢、各國與各企業都算是獲利者,曾經出現過的斷鏈風險,大概就是供應鏈廠商所在地發生天災─例如台灣的921大地震、日本311大地震,都曾引發斷鏈風險。
不過近年供應鏈受到「驚嚇」的程度遠超過過去數十年:先是中美貿易戰讓原本的供應鏈分工與全球佈局,因人為與政策因素產生變化,引發一波供應鏈的遷移;再來是針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實體清單」硬生生的阻斷原有的供應鏈關係。這波過去曾未想過與碰過的疫情衝擊供應鏈,也讓企業傻眼,無人敢預測何時能恢復正常。
至於有人期待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能夠再引發一波台商遷移回台投資潮,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中美貿易戰引發的供應鏈遷移,重要原因是外界已經把貿易戰定位在「中美霸權之爭」,認為可能是持續10年以上的爭鬥,企業面對與必須因應的是長期的改變。武漢肺炎不論嚴重性如何,至少尚未有人把中國定位在「長期瘟疫區」吧?因此對供應鏈移轉的影響尚看不出,倒是對台灣經濟直接與間接的影響較明確,今年國內經濟成長率將因此往下修正向2%逐漸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