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毛澤東為什麼沒攻打臺灣?

2017-03-05 07:10

? 人氣

 1949年中至1950年中,美國內部對中國政策發生激烈辯論。由於中國內戰發展快速,美國採取「等候塵埃落定」政策,靜觀其變。1949年8月,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問題白皮書」,國務卿艾奇遜公開宣稱美國對中國局勢將「袖手旁觀」。杜魯門政府深怕受國民黨牽連,陷入它和中共之間的內戰,因此決心放棄蔣介石這個盟友。稍早的1949年4月、解放軍攻佔南京後,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堅持留在南京,與中共代表黃華秘密接觸了幾個月,商談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宜,後被艾奇遜提前召回。在司徒雷登被迫離開中國時,毛澤東發表〈別了,司徒雷登〉,說司徒雷燈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徵」,極盡諷刺。1949年,美國駐瀋陽領事沃德和他的工作人員被人民解放軍軟禁了將近一年,該年6月,中共控告美國瀋陽領事館為間諜總部;11月24日,中國指控沃德和他的工作人員煽動騷亂,審判後下令驅逐。1950年2月,中國趕走了所有美國駐華領事。雖然美國不斷被中共激怒,但杜魯門政府表現出極大的克制,因為它仍然在尋找機會與中國建立正常的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毛澤東於1949年12月16日抵達莫斯科,目的是與蘇聯結成正式軍事同盟。當毛澤東正式提起同盟時,史達林表示蘇聯與中華民國在1945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就夠了。史達林聲稱蘇聯的立場是避免給予「美國和英國法律理由提出修訂(雅爾達協議)的問題。」會後,史達林把毛澤東冷落在一邊,好幾個星期不見他。

蘇聯對毛澤東冷漠以對,美國卻在此時伸手救援毛澤東。杜魯門於1949年12月30日簽署國家安全會議48之2號檔,其結論是:「福爾摩沙的戰略重要性不值得公然的軍事行動」。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發表了「關於臺灣問題的聲明」,重申美國尊重中國領土完整,要求所有國家避免在中國領土內獲得勢力範圍或建立外力控制的政權,或謀求特權,並稱上述原則「在目前局勢下對臺灣特別適用」。他重申〈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關於臺灣歸還中國的聲明,並說美國尊重中華民國對該島行政管理已經四年,美國對臺將採取「三無二不」政策,即1. 美國對臺灣沒有掠奪性的意圖,2. 美國目前無意在臺灣獲取特權或建立基地,3. 美國亦無意使用武裝力量干預現在局勢;4. 美國政府將不對在臺灣的國軍提供軍事援助或軍事上的意見。

這是美國表明不干涉臺灣問題的一項最明確的表示。艾奇遜又進一步試圖引誘毛澤東,1950年1月12日,艾奇遜發表演講,提出全新的亞洲政策。他說蔣介石現在是「率領殘部守在中國外海小島的難民」。關於臺灣的法律地位問題,艾奇遜認為,「中國人已經行政管理福爾摩沙四年。美國或其他任何盟國都不曾質疑這項權威及這項佔領。」艾奇遜以國家利益、而非意識型態為基礎,鋪陳美中新關係的前景:「我們必須採取我們一向的立場,任何人侵犯中國領土的完整,就是中國的敵人,它的行為違反美國本身利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