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夏秋,在《意外的國父》新書發表會上,讀者最感興趣和爭議最多的是對蔣介石的研究和歷史定位。有些讀者希望了解書中引用的檔案和日記的出處,因爲他們不太相信蔣介石曾說過某些話。正巧,近三年來國史館對兩蔣檔案基本解密,大家可以讀到更多當年的「國家機密」,所以,我加寫了幾篇讀檔心得,其中部分初稿已在《風傳媒》發表。這些雖然不是學術論文,但都加了出處注釋,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更多人對「中華民國臺灣」史的研究興趣。
本書書名使用的「借殼上市」一詞,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一般是指一間私人公司透過把資產注入一間已上市的空殼公司,得到該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權,利用其上市公司的地位,使母公司的資產得以上市。上市目的,除了募集資金方便,亦有經營者著眼灌業績炒作股價以利賣股套現。「中華民國」這個殼,當然也有被利用的價值。
一九五○年三月一日,是改變臺灣命運的一天。內戰大敗而撤退臺灣的國軍殘餘,支持已經引退的前總統蔣介石,不顧「中華民國」憲法程序,自行宣布「復行視事」,行使總統職權。此事本質上是蔣介石通過軍事政變,借助「中華民國」這一空殼,為自己對臺灣的軍事占領披上合法外衣。一九五○年三月十三日,蔣介石在演講「復職的使命與目的」時說:「我自去年一月下野後,到年底止,為時不滿一年,大陸各省已經全部淪陷,今天我們實已到了亡國的境地了……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我們今天已成了亡國之民,而還不自覺,豈不可痛。」可見,蔣介石認為,他在臺灣建立的新國家,目的是要恢復那個在一九四九年底已經滅亡的中華民國。借殼「中華民國」,只是為了與中共政權爭奪法統,爭奪聯合國代表權,和爭奪對臺灣統治的合法性。
此後,「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家正常化,不是通過公投制憲或住民革命,而是通過「舊瓶裝新酒」(或叫「股東大會改選董事會」)的和平演變來實現的。「中華民國臺灣」自一九五○年三月「借殼上市」以來,實質上主權獨立,意外生存,也從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中華民國臺灣」是在冷戰大背景下,經由幾代領導人和臺灣人民,與中美角力而形塑的。「復行視事」後的二十多年,蔣介石雖然沒有放棄「反攻復國」的夢想和強烈的大中華情懷,但他最堅持的還是「中華民國臺灣」的「獨立自保」。所謂「反攻復國」,是恢復已經滅亡的「中華民國」,所謂「獨立自保」,是保衛已經「借殼上市」的「中華民國臺灣」,這兩個「中華民國」的差別,蔣介石心中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