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18日,民進黨籍的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樂見這樣政黨輪替的結果。但是,從陳水扁當選總統一直到2002年7月21日陳水扁接任民進黨主席, 中國一直避免在官方的媒體上直接點名批判陳水扁。這段時期裡,儘管陳水扁與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之間互不信任,但互相都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而且雙方曾經試圖打破僵局、開始對話,只是終究功虧一簣。
2000年臺灣總統大選前三天的3月15日,中國總理朱鎔基在記者會上發表「不管是誰,只要搞臺灣獨立,就沒有好下場」、「切莫一時衝動,以免後悔莫及」、「還有三天,世事難測,臺灣同胞你們要警惕啊!」的強烈警告,朱鎔基的言論經電視畫面播出,瞬間傳播到臺灣。朱鎔基的威脅,引發部分臺灣選民反彈,反而成為陳水扁獲勝的因素之一。然而, 中國在選後並沒有立刻對臺灣採取強烈的動作,而是對陳水扁採取低調的「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儘管中國對陳水扁充滿不信任, 江澤民對陳水扁兩手準備,沒有馬上放棄對話的可能。
其實,陳水扁從來就不是狂熱的臺獨人士,他是民進黨內的務實派。為了贏得大選,他一直推動民進黨走「新中間路線」向社會主流靠攏,例如1998年他贊成以「強本西進」取代「戒急用忍」的中國政策;1999年5月,陳水扁主導用「臺灣前途決議文」來擱置臺獨黨綱,都是他採取「新中間路線」的證明。其中,民進黨於1999年所召開的全代會當中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雖然堅持臺灣主權與「公投決定臺灣現狀改變」的民進黨基本理念,但也接受「現行憲法下的中華民國」政治框架。陳水扁認為:民進黨要取得執政,就必須處理好兩岸關係;要能夠長期執政,就必須讓臺灣民眾都能認同與信賴民進黨的兩岸事務處理能力,這是陳水扁「新中間路線」的政治思維核心。直到他在執政後期陷入貪瀆政治風暴後,才被迫改變立場,往激進臺獨路線靠攏。
1999年7月參選總統後,陳水扁一再宣示「新中間路線」。2000年1月30日,他發表「陳七項」的兩岸政策,主張「臺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宣告獨立或變更國號的問題,也沒有兩國論入憲的問題」。當選後的3月22日,他就向美國柯林頓總統特使和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當面保證,「任內不宣佈臺灣獨立,『兩國論』不入憲,以及不舉行統獨公投。」陳還希望美方向中國傳達訊息,說服江澤民給予善意回應。4月13日,陳水扁對一些美國國會議員重申:「在主政期間,臺灣不會將『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入憲,不會舉行統獨公投,不會變更國號;除非中共對臺動武、侵犯臺灣,否則臺灣不會宣布獨立。」當時,選前認為陳水扁不致當選的中國領導人對於臺灣政黨輪替的現實無所適從,一時無法判斷臺灣民意,再加上陳水扁一再向中國釋出和解的善意,而美國又警告江澤民不可蠢動,所以中國領導人決定「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