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蔡政府的5+2產業政策嗎?」朋友在閒聊時感嘆,蔡總統搞了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又追加了兩項創新產業,不知道葫蘆裡在賣什麼藥。我回答,「其實已經不只5+2了,最新的版本是5+2+2+1。」不過,有幾個人搞得清楚「5+2+2+1」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從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到五大創新產業
故事要從蔡總統還在選總統的時候說起。當時她提出「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分別是:「綠能科技產業」、「亞州矽谷」(蔡英文競選官網上的錯字至今仍未改掉,可能是覺醒公民的暗號)、「生技醫藥研發產業」、「國防產業」、「智慧機器創新產業」。這部分因為競選期間一講再講,尤其是響噹噹的「亞洲矽谷」名號,五大項目可算是廣為人知。
後來,蔡英文以689萬票當選中華民國總統,規劃「亞洲矽谷」政策的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也入閣擔任國發會副主委。
新政府上路,「亞洲矽谷」的命運卻一波三折,先是新創圈猛烈砲轟,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出面表示「亞洲矽谷」是產業發展計畫,不是創新創業計畫。行政院院長林全接著表示要重新定義「亞洲矽谷」,最後由數位政委唐鳳出手修飾了一點,從「亞洲矽谷」變成了「亞洲‧矽谷」,才拍板定案。
在技術官僚的努力之下,「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好不容易脫離政策、方案、計畫不分的狀態,陸續以「五大創新產業」的名義提出推動方案。相較於政見版,在個別產業名稱上也作了些修正,分別是:「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技醫療」、「國防」。總統府曾發布新聞稿表示,推動五大創新產業主要是希望能集中有限資源,點燃創新的活苗,帶動產業創新的風潮。
從5到5+2再到5+2+2+1
然而,集中火力的概念終究不敵公平正義的要求,五大創新產業後來增加了「新農業」和「循環經濟」,俗稱「5+2」。
從「5」變成「5+2」,雖然項目多了點,但還算可以接受。畢竟在很多人眼中,農業占我國GDP比重雖然低,但卻是絕對不可以放棄的項目;而標榜「零廢棄」的循環經濟更是環保人士的夢想,一般民眾基本上也不會反對。
「5+2」並沒有維持多久,很快又被加上「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成為「5+2+2」。最後又不免俗地加上「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湊個十全大補「5+2+2+1」,要來爭食科技預算這塊大餅。
「五大創新產業」原先的立意,是政府挑選出具有國內需求,也符合台灣未來發展需要的產業,集中有限資源去推動,並帶領民間跟進。在此脈絡下,篩選出的重點產業必須控制數量,否則即失去資源集中的效益,也沒人記得清這個政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