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的樣態多元,根據衛福部統計,歷來均以親密關係暴力為大宗,推動家暴防治近30年的勵馨基金會總督導杜瑛秋進一步表示,新移民的家暴事件,台灣1年發生1到2萬件,尤其當面臨取得台灣身分證、孩子監護權等多重因素的拉鋸時,許多在台缺乏親友支援的外配,只能毫無選擇餘地的回到受暴家庭中,繼續挨打。
杜瑛秋從事第一線家暴救援已有19年,她深有所感表示,新移民的家暴量,近期已佔台灣親密關係暴力中的2-3成,以2015年家暴數換算,每年約有1到2萬名外配受害者,近期一位讓她印象深刻的個案,是越南新娘小蘭(化名)。
小蘭從越南嫁到台灣已有5年,沒想到原本期待的婚姻生活卻在瞬間變調。小蘭丈夫的工作不穩定,家裡的經濟多靠她打工支應,還得同時照顧2個就讀幼稚園的孩子,但丈夫對小蘭的不理性行為卻變本加厲,一開始是限制她的飲食、行動,接著出現語言與精神暴力,酒後甚至還會動手,小蘭為此身上多處瘀血,被抓頭撞牆也是家常便飯。
隱忍家暴 擔心離婚恐被迫與兒女分離
在一次嚴重的家暴後,小蘭被丈夫趕出家門,無處可去的她,輾轉來到勵馨家暴庇護所,與丈夫接下來的關係,讓小蘭陷入苦惱,她單純希望在一個沒有暴力的環境養大孩子,並不希望走向離婚一途,只是要實現這個心願「怎麼就那麼難」!
對小蘭來說,隨著離婚而來的,除了家庭的破碎,還有「被出境」的風險。杜瑛秋解釋,小蘭當時正在申請台灣身分證,也正值放棄越南國籍期間,若離婚再加上監護權爭取失敗,恐怕就難以歸化為中華民國籍,後果就是「被出境」,想探視小孩,就得以「觀光」名義入境台灣,這對一位母親是何等的痛。因此,為了孩子,小蘭寧願委屈自己,「離婚」更是想都不敢想。
從控制到家暴 夫家藉口怕外配「學壞」
杜瑛秋表示,來自越南、柬埔寨、印尼的新移民,甚至陸配,常被台灣男性視為「買來的財產」,對她們施以顏色。在這些男性眼中,「控制」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並不被認為是暴力,有的丈夫與公婆甚至認為控制外配的行蹤是正常的,目的是避免她們跟外人學壞。杜瑛秋解釋,所謂的「學壞」,竟是怕外配懂得「台灣的法律」,伸張自己的權益。
杜瑛秋還遇過更多令人心疼的案例,有的外配被婆家認為故意引發家暴,目的在離婚後騙錢;有的新移民婦女嫁到台灣後,被丈夫強迫侍奉前妻,否則跟孩子就要被打;甚至有的外配被打斷手。對於必須出庭才能申請到的「保護令」,外配更是裹足不前,深怕觸怒丈夫,對自己跟孩子大不利。
夫妻間的不平等關係讓家暴在新移民群體中頻繁出現,這些新移民由於社會人際網絡薄弱,受暴後往往無處可求援,因此,他們的社會支援體系也值得給予更多關注。
求援或逆來順受 都是為了孩子
杜瑛秋也提到,孩子雖然未必是家暴的直接受害者,但為了保護母親而受波及者也不在少數,受暴婦女幾乎都是為了孩子才願意挺身求援。
杜瑛秋表示,勵馨近期在受害人協助上遇到一些比較棘手的情況,如施暴的丈夫對妻子「濫訴」,為的是逼太太放棄孩子的監護權;丈夫對太太精神暴力,但法官未必能理解這種難拿出證據的暴力型態,致判決孩子監護權時,僅以「親權」作為判斷依據;此外,為了讓學齡中的孩子繼續在原校上學,受暴母親無奈帶著孩子從庇護所返家,形同以「肉身」維護孩子的上學權利,聽了讓人鼻酸。
杜瑛秋呼籲,再多理由都不是打人的理由,心情不佳也不能成為打人的藉口,研究顯示,悲劇會複製,家暴家庭的孩子有3分之1日後會成為「施暴者」或「受暴者」。杜瑛秋強調,民眾可以撥打內政部全國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或尋求白絲帶關懷協會、張老師、旭日基金會等協助,為情緒找到出口,別因此打壞了家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