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宣導防治已做了20年,「家庭暴力」的陰影在台灣依舊揮之不去,甚至連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帶頭做了最壞示範。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家防中心去年首創運用大數據,分析全台456個里、8928件家暴成案情況,初步發現,士林、北投、南港、內湖部分里是真正的「家暴重災區」,為此,每年擁有2億家暴防治預算的社會局,將在今年有一番資源配置的調整。
「資源有限,要放在救急跟必要的!」為因應家暴風險分布情形,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陳淑娟表示,初步規劃2017年將在士林設立一間服務辦公室,結合一批民間社工,直接駐守士林地方法院,協助有法律需求的受暴人上法庭。她說,「之後在法院就有『內應』,跟法院法官體系都熟,案子送過去也可以直接聯絡」。
在地駐點、彈性時間 不放棄任何一個受害者
陳淑娟表示,士林的服務處對社會局來說,就是一個「試點」,不僅解決了社工為了受害個案疲於奔命的現況,在沒有家暴案發生時,駐地社工也可以利用時間打入社區,就近辦活動、提供法律諮詢,未來有望適用到其他家暴高風險區。
依過去的經驗,陳淑娟也發現,求救的不便可能會讓受暴者卻步,由於家暴法律諮詢中心位在市中心,對於士林、北投區的受暴者來說距離太遙遠,因此而放棄爭取自己權益的人不在少數。不過現在根據客觀的家暴風險地圖,家防中心採在地駐守解決受害者的「距離」問題,「你說遠,我們就駐點,你說平日沒空,我們的社工假日配合協助,讓受害人沒有任何放棄自己權益的理由」,陳淑娟強調。
駐守隊不僅被動的接受求助,也能就地結合當地里長、社區巡守隊、發展協會,甚至學校老師等,一起防治。比方說,巡守隊可根據「風險地圖」,鎖定位在家暴紅區的里與道路,於晚間巡守時多徘徊觀望,爭取家暴悲劇發生前發現風險家戶的機會。
家暴宣導因地制宜 不浪費專業人力
對於家暴防治的宣導,過去台北市採用一致的「罐頭文宣」,在「家暴風險地圖」分析出各里家暴類型差異後,就可以針對不同里的情況,調整宣講內容,像是親密關係暴力居多的里,與老人、兒童暴力高發里,就應推出不同內容的宣導教材,宣講對象也會有所調整,脫離制式宣導公式,而對於家暴較少的區域,家防中心就考慮找民間社福團體進行廣泛性宣導,讓政府有限的專業人力投入更值得做的工作。
「我們要睜開眼睛看一下,不要變成『盲做』!」陳淑娟強調,社會局僅有97位第一線社工,平日要輔導個案,還要忙著輸入個案資料,往往累得半死,「究竟哪些是我們要去做?哪些要NGO去做?哪些里長去做就好?要讓里長知道哪些是重案區,我會派人協助你?哪些又是祥和社區,和重案社區又會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這是資料科學帶動政府角色的寫照,有了細部分析,家暴防治有了細緻化的可能,也就能有更多的防治嘗試,政策更有了前進的方向。
減少受暴「回頭客」 風險預測模型幫大忙
陳淑娟也表示,家防中心今年也與民間合作,研發一款「風險預測模型程式」,以此減少受暴的「回頭客」!所謂家暴中的「回頭客」,即一再經通報的受暴者,此預測模型建立後,未來,只要鍵入受害人的相關基本資料,就可預測此受害人的回頭率。
陳淑娟解釋,家防中心會持續追蹤受害人3個月的受暴情況,通常以電話詢問受害人是否仍受害,受害者往往保守地說一句「還好」,社工也難以得知究竟是否仍繼續受暴,透過跑模型,為每個個案得出一風險分數,凡風險係數超過1.3者,家防中心可以將他們歸類為回頭的高風險群,社工也就據以加強關心力道,這就是陳淑娟所說的「不盲做」。
此一預測模型在今年上半年進行信度與效度的測試,目標是能達到正確率90%的嚴謹目標,不過,陳淑娟也強調,數據僅是防治的輔助,不希望第一線的社工過度依賴,反而喪失敏感度,因此,仍需擴大結合里長、社區志工等共同防治的多元種子,甚至基於租屋群廣大,大膽考慮加入「房東」一起做防治。只是,當防治網越來越細緻時,如何不讓民眾感受草木皆兵,似乎隨時都被第三隻眼監視,又是另一門學問,這也需要社會局不斷地進行社會實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