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漢肺炎」這名稱的歧視性,我不知道在台灣開第一槍的是不是黃安,只知道黃安的說法很快被集中「槍決」,除了陳時中反嗆「那叫”中國肺炎”不是更糟糕?」之外,網路輿論不難搜到幫「武漢肺炎」壯聲勢的若干說法,好像不稱「武漢肺炎」就是「賣國」似的。
確實在WHO正式公佈疾名「新冠肺炎」(COVID-19)前,台媒多暫時以俗稱下標,算是情有可原,但正名之後,還在用俗稱「逞快」的,基本上就是「反中大於一切」,政治立場極端的媒體。
事實上,放眼世界,即便是媒體界的「反中聖殿」如「紐約時報」,「BBC」,「德國之聲」,「華爾街日報」,甚至美國官方喉舌「美國之音」,都在WHO正名後改稱「新冠肺炎」,稱「新冠病毒疫情」。至此,世界各角落也只有極端反中的媒體才沿用「武漢肺炎」,如韓國的「朝鮮日報」。
另外就是台灣的「中央通訊社」以及若干「反中成痴」的綠媒,也繼續沿用歧視性名稱。
關於聲援歧視性名稱的輿論,論點的基本模式有二,其一,成例型,將一些歷史上以地名,種族命名的「老疾」羅列,以證「武漢肺炎」的正當性。其二,顧左右而言他型,將污名化中國政治史與古代意識型態的手段,以及抨擊當代中共政治的說辭搬出來,證明「這個政權沒資格反歧視」。
以上兩種模式都是老梗,不脫「反中教條」的基本邏輯,也趁蔡英文選舉大勝,抓緊時間大放厥詞。論點不值細考,更不值一駁,只需要端出大眾皆知的國際性主流媒體之下標選擇,即可判斷「新冠肺炎」覆蓋了「武漢肺炎」。
還在沿用「武漢肺炎」的媒體,盡量Local一點沒關係,反正不愁沒市場,有沒有基本格調並非重點。至於還稍有點品味的讀者,大可藉此判斷一家媒體的格局與心態,本文,則不過是留下一點歷史註腳,為「新冠肺炎」的「勝利」留個紀錄。
黃安的批評並沒有錯,但罵街的工具選擇使用「民族敗類」,那真是幫了倒忙,但此人一向幫倒忙,也算「疑似反串,始終如一」。倒是黃時中抖機靈地回嗆,讓民進黨所粉飾的「價值進步」完全破功,突顯了其真實黨性的粗鄙,在一片「皇恩浩蕩」的風向裡,也有反串嫌疑。
當我們談「普世價值」,我們在談什麼?不是在宣揚超越種族,性別,階級,宗教,政治意識型態的文明價值嗎?拋開那些與政治體制選擇有關,容有爭議的價值不談,「反歧視」正是一種不能帶有指向性,不能秤斤論兩討價還價的普世價值。
誠然我們不能否認歧視的標準也有其不確定性,與無可避免的當代性,但如今針對「疾病」的歧視標準,爭議算是很小的,因為不以人名,地名,國名,種族,特定社會群體命名疾病,不是很難做到的事,也是彰顯人性本善最起碼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