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以「冠狀病毒危機引發對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的質疑」為題,指出世衛組織有資金來源受限、官僚主義等問題,使得中國、美國等強國在組織中佔有重要地位,政治因素干擾獨立與專業決策。CNN並批評,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也「不避嫌」,多次讚揚中國的防疫表現,使中國成功阻止台灣進入世衛,導致台灣人獨漏於世界防疫網之外。
CNN分別向中國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WHO)詢問:「北京究竟與世界衛生組織有何關係?」中國外交部拒絕回應;一名WHO發言人則援引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本周的對外發言:「我知道WHO誇讚中國防疫舉措時,面臨很多壓力,但正因為目前有很多壓力,我們更不應該不說真話。我們不會為了安撫任何人而說任何話,我們說的話都是事實。」
譚德塞當時還說:「我們正在給予中國認可,實際上我的呼籲是,請讓我們全世界、全球都表現出團結,認可中國正在做的事,並幫助他們。」
政治插手公衛的背後成因
WHO成立於1948年,是聯合國(UN)的附屬機構,其任務是協調各國的公共衛生政策,特別是關於傳染病的防治。從那以後,WHO成功抑制許多疾病,其中最重大的成果是根除天花病毒,使脊髓灰質炎病例減少99%,預防慢性病和解緩菸草成癮問題。
CNN指出,WHO成立72年以來,有許多問題為人詬病,包含官僚主義興盛,組織架構拖累防疫工作,過於依賴特定國家提供資金,導致組織工作常常因政治問題而受阻。
多年來,公衛專家們提出各種建議,試圖敲響WHO的警鐘。前WHO顧問克利夫特(Charles Clift)2014年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多數觀察員及前世衛組織職員都同意,其內部「過於政治化、官僚化」,主導組織政策的醫務人員通常想透過醫療解方,試圖處理社會和經濟問題;在處理有爭議的問題時,太懦弱、人力物資不足、反應太慢,而無法緊急應變。
克利夫特寫道,WHO既是技術機構,也是決策機構。有太多政治考量干預技術工作,可能會損害其作為公衛健康領域統籌協調機構的權威和信譽。
積累多年的弊病於伊波拉爆發
舉西非2013至2016年爆發的伊波拉(Ebola)疫情為例,當時國際社會公認WHO的反應過於遲緩。一項學術研究指出,2014年3月,幾內亞和賴比瑞亞宣布確診伊波拉出血熱;WHO卻花了整整5個月的時間才宣布,伊波拉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這一延誤「無疑助長了史無前例的疫情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