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家暴「回頭客」!北市推家暴風險模型 預測、防治科技化

2017-03-15 14:12

? 人氣

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將首度與民間「智庫驅動」辦理的D4SG計畫合作,開發「家暴通報地圖」與「親密關係暴力風險模型」,用客觀數據取代社工的主觀經驗防治家暴。。圖為家暴場景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將首度與民間「智庫驅動」辦理的D4SG計畫合作,開發「家暴通報地圖」與「親密關係暴力風險模型」,用客觀數據取代社工的主觀經驗防治家暴。。圖為家暴場景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暴力零容忍!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5日上午舉辦「資料治理讓社區對家暴『心裡有數』」記者會。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主任陳淑娟表示,《家庭暴力防治法》公布實施近20年,中心首度與民間「智庫驅動」辦理的D4SG計畫合作,邀集對資料科學有興趣的一般民眾,開發「家暴通報地圖」與「親密關係暴力風險模型」,用客觀數據取代社工的主觀經驗值,更明智地做家暴防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風傳媒》報導「北市家暴通報地圖」後,經家防中心解讀,內湖、南港、士林、北投等新興社區,取代傳統老舊行政區,成為家暴通報數量較高的區域,家防中心認為,「蛋白區」取代「蛋黃區」成為高通報區,與民眾居往在非市中心有關。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5日舉辦「資料治理讓社區對家暴『心裡有數』」記者會。(王彥喬攝).JPG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5日舉辦「資料治理讓社區對家暴『心裡有數』」記者會。(王彥喬攝)

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客觀數據,更能有效預防

家防中心主任陳淑娟表示,過去用社區經營的主觀經驗值在做家暴防治,現在與民間的資料英雄合作後,將過去20年經驗的家暴數據拿出來好好分析,可以發現,客觀數據與主觀感受上的落差,透過不需花一毛錢的「公私協力」,做出「家暴通報地圖」與「親密關係暴力風險地圖」。客觀數據產出的地圖,可以讓第一線的社工有效的防治預警,讓社工可以對那些高發區與帶有家暴因子的家庭「心裡有數」。

除了已經對外公布的「家暴通報地圖」,家防中心近期正在從事另一「親密關係暴力風險地圖」,該地圖使用2015年的數據,試圖歸納出高發暴力家庭的學歷、社經地位、收入、是否有身心障礙、是否感受被威脅等傾向因子,並以2016年的資料印證歸納是否有誤,再修正風險預測程式。

台北市社會局家防中心家暴地圖。.JPG.png
台北市社會局家防中心家暴地圖。(社會局提供)

「台北家暴風險地圖,讓社工人員注意回頭率」

一旦該模型測試準確率達9成,就會拿來供第一線社工使用,凡家庭的風險分數達一定分,就要注意該家庭「回頭率」會偏高,社工就不能再用過去的SOP來做防治,更不能只片面聽取受害人電話中稱「沒有需要幫助」的回應,社工就會更有警覺。陳淑娟形容,該地圖就像是水庫會畫出高水線,作為預警。

20170225-家暴專題,家暴場景模擬。(顏麟宇攝)
一旦測試模型準確率提高後,社工便不會再用過去的SOP來做防治,更不會只片面聽取受害人電話中稱「沒有需要幫助」的回應。圖為家暴場景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社區一起投入防治家暴」

文山區忠順里里長曾寧旖表示,社區也希望可以培養種子志工在社區扎根,針對高風險對象,像是新住民與高齡化長者者,會給予特殊的關懷訪視,新手媽媽也給予訪視及相關資訊、關懷課程,長者提供共餐,減少失智可能產生的暴力與脫軌行為,讓他們覺得有好朋友與好鄰居。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則表示,過去認為家暴防治好像是社工、警察與專業人員的工作,但其實家暴都隱藏在社區內,只靠專業人員很困難有效防治,需要社區共同推動,才能創造沒有暴力的社區,旁觀者應介入,打造「友善路人甲」社區,當看到暴力的場面時先不要走開,可以想想怎麼去協助對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彥喬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