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專欄:台灣的經貿突圍 要靠「東西併行、國內改革」

2014-08-15 05:18

? 人氣

李淳認為台灣的經貿突圍,在區域經濟整個當道的今日,要靠「東西併行、國內改革」。(取自暨南大學EMBA電子報)

李淳認為台灣的經貿突圍,在區域經濟整個當道的今日,要靠「東西併行、國內改革」。(取自暨南大學EMBA電子報)

最近幾週,對於兩岸經貿與區域整合的路線辯證,不但在國內有雙英之間的一來一往,國際間也頗多討論,非常熱鬧。台灣國際經貿空間逐漸被日、韓、中甚至東南亞各國壓縮得喘不過氣來,正確解壓縮的方法,可能是「東(中)西(美)併行,國內改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協定,絕非讓經濟轉骨的萬靈丹,但卻是讓產業在努力提升競爭力、維持全球供應鏈樞紐之際,取得公平競爭機會的必要手段,因此固然區域經濟整合有利有弊,但各國仍勇往直前,深怕落於人後。

撇開大家熟知的韓國威脅不談,就算以「亞太經合會」(APEC)的21個經濟體為例,目前還沒有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或「東協加六」RCEP二個大型經濟整合集團者,也只剩下俄羅斯、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我國三者,連香港都已經啟動與東協的FTA談判,就可了解為何我們快成為21世紀的「亞細亞孤兒」。

既然是否加入已非選項,馬總統與小英主席的隔空辯論主軸,在於到底洽簽兩岸服貿、貨貿協議,是「藉由中國走向全球」的起步,還是「假藉全球走向中國」的騙術。救贖也好,騙術也罷,國內討論難免夾雜著對藍綠的喜惡、對執政者的不滿等因素,而模糊了焦點。反而旁觀者清,或許國際評論意見,更值得重視。

上週「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以「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為題的社論,分析了台灣對中國過於依賴,以及加入區域整合的困境為主題,雖然很弔詭,但儘速通過服貿及貨貿協議,反而才是台灣避免孤立,降低對中國依賴的藥方。如果台灣選擇不走這步,不能怪別人,是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

無獨有偶,美國權威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資深研究員,也在上週發表了一篇「市場解法應該是美國對台政策的核心」(Market solutions should be central to U.S’s Taiwan policy)的專文,指出過去二十年來,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性持續增強,而在無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情況下,台灣只會進一步向中國傾斜,因此不但台灣要加強經濟自主,調整經濟結構,該文也建議美國以調整對台政策,不但啟動與台灣的雙邊經貿協定談判,更應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經濟整合。

這二篇國際對台灣路徑的討論,不但不衝突,反而有高度交集。首先,二篇文章都提到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問題。按照「貿易引力理論」,一國與貿易夥伴的經貿關係,就像萬有引力一樣,經濟體越大、距離越近,貿易引力就越大。兩岸還加上語言、文化等因素,經貿互動幾乎無法避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