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呂紹煒專欄:小英的夢囈─出口導向改為開發內需市場

2014-09-14 05:12

? 人氣

蔡英文說要改台灣出口導向為開發內需市場,在經濟上顯然有問題。(宋小海攝)

蔡英文說要改台灣出口導向為開發內需市場,在經濟上顯然有問題。(宋小海攝)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參加〈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50周年紀念時,發表專題演講,其中有談到台灣未來經濟走向─這段話聽起來有如夢囈,既無專業又無可行性;如真要作到,肯定要為台灣帶來一場經濟災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蔡英文說,要鞏固台灣民主,她提出3點想法,第一,台灣的民主已經面臨必須改革之時,要從憲政體制做改變,必須讓立法院席次更能反映社會的多元面貌;第二,台灣要發展自主經濟產業,她認為當前的國民黨政府過度向中國倚靠,要適度調整以出口導向的產業結構為內需導向;第三,調整經濟戰略,有策略的加入TPP、RCEP,並簽署FTA,且讓公民對經濟政策都有發言權。

第一點沒啥問題,但第二點卻完全不了解經濟理論、實務,及台灣經濟運作的特性,第三點則是與第二點衝突矛盾。

這個地球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努力促進、增加出口,因為出口能擴展經濟、產業及企業的勢力及影響力,同時賺取外匯─白話文說就是大家要努力「賺別人的錢」,賺到錢之後,可能去進口機具設備(就是再投資),進一步再賺更多錢;也可能去買消費品,那是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與滿足感。

再從理論上看,從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開始,就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富有與否,不是看擁有多少黃金、白銀(那是重商主義的看法),而是一個國家有能力生產與消費的商品與勞務,而這又是靠勞動生產力決定;但要提高勞動生產力,必須有更精細的分工與專業,至於能細緻分到什麼程度,就受到市場規模大小影響。

引伸出的結果就是國際貿易的意義;有了國際貿易(出口及進口),市場擴大了、也代表分工能更專業化、細緻化來提高生產力與生活水準;每個國家根據其資源(包括人力資源)選擇擅長者生產並出口,放棄其不擅長、生產力相對較低者,改為進口其它國家生產的商品與勞務,最後全部貿易國都因此受惠,這就是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原則。因此,出口對經濟體而言絕對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與意義。

至於出口比重應該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多少,則是多項因素決定,最重要的有2項,一個是出口競爭力,一個是經濟體本身規模大小。台灣人口2300多萬,GDP規模5018億美元,海關統計出口3153億美元,占比約62.8%。這個比例高還是低?

我們可以拿鄰近國家相比,星、港都屬於小型經濟體,兩國的GDP規模都不到3000億美元,人口數500-700萬人,但享受的平均國民所得卻遠高於台灣,星國超過5萬美元,港接近4萬美元,靠的是什麼?出口!

就是出口,因為人口少、經濟規模不大,內需市場不足以支撐如此高的國民所得,惟有靠出口。星、港的出口與GDP的比重都在200%上下。另一個與我國競爭激烈的韓國,出口占GDP的比重在5成,比我國的6成低,似乎台灣的出口有降低,轉向內需的空間;但韓國有5000多萬人、經濟規模1.3兆美元,這代表的也是其內需市場是台灣的至少2倍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