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萬大計畫」的教訓

2014-09-21 12:24

? 人氣

國民黨執政偏好效益有限的小工程,任何看過台北市審計報告的人都會略知一二。不過,過去台北市的反國民黨勢力,始終是帶著希望家鄉脫胎換骨的市民期望,而國民黨當選的首長因為自知理虧,對於缺乏重大建設也總會想出各種理由辯解。話說回來,台北市倒也真的出現過標標榜只做有感小工程,妄想以工程手段,一次解決所有社區鄰里的建設問題的時代,這便是1972年的「萬大計畫」,與同時間規模較小或範圍不同的幾項施政。「萬大計畫」對於台北市某些地區的負面影響持續至今,但正面效果卻極其有限。以致於很諷刺的,今天國內許多人談起都市更新的利弊,會講到歐斯曼的巴黎重建或者珍雅各對美國都市發展的各種批評,卻少有人記得這個當年大張旗鼓、實現蔣經國理念的計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之所以會有「萬大計畫」,是柯P力捧的獨裁者蔣經國認為,黨外長期執政下,台北市政「只重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於是蔣氏王朝啟動世襲機制後,擔任行政院長的小蔣拔擢了與台北市既有政治脈絡毫無干係的屏東縣長張豐緒,出任因升格直轄市而不再選舉的台北市長。張豐緒上任一個月內,蔣經國便要求立即執行「萬大計畫」與規模較小的「巷清計畫」。所謂「萬大」,指的即是以兩年的時間和當年是筆鉅款的十三億元,在台北舊市區邊緣而窳陋的萬華與大龍峒兩地,拓築都市計畫道路、打通巷道、開闢公園、新建國宅。

蔣經國以為,黨外時期努力建設的民生社區、南京東路或東區是台北市的「客廳」,但台北市應該多做「廚房」裡人民在意的小事情。僅管只是素人直觀地覺得把多年來卡住的路打通、把溝渠填平(而黨外時期交由國民黨籍工務局長王章清開始執行的下水道工程,比起填水溝當然就不是那麼「老百姓喜歡」),但黨國認為萬大計畫才能改善「庶民」生活(當時台北市政府出版的宣傳小冊,就叫<改善生活環境的萬大計畫>)。事與願違,「萬大計畫」的路是開了,但在軟體上沒有相應的街區經營政策工具,硬體上也沒有大眾運輸、公共空間或商業核心等關聯投資,結果仿傚新社區「蓋馬路」的方法,破壞了萬華與大龍峒從清代留下的既有都市紋理,往返台北與衛星城鎮間的龐大車流,卻只是從如被填平的「無尾港」旁缺乏設計的道路呼嘯而過,留下兩側的蕭條至今。

在萬華與大龍峒外的舊市區富裕地帶,蔣經國的意志也如此被反覆操作。比如與「萬大計畫」同時展開的「變更迪化街寬度案」,就打算把大稻埕核心的舊街迪化街一段,從原本不足八米的寬度拓寬為二十米,若非此案因種種原因而執行延宕,今天迪化街吸引人的街屋景觀將被拆除殆盡。又比如依都市計畫必須要打通的重慶北路一段,原本依規劃得將台北圓環的商業活力與承德路都市更新整合,但為了「多數政見六個月內解決」,也不願意與市民協調一個較合乎街區長期發展的軟硬體方案,於是重慶北路打通後圓環繼續是孤島,最後陷入持續至今的商圈蕭條與交通遲滯爭論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