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民對這個危險、不安、行政效率低落、缺乏安定感的城市,早已充滿厭倦和無奈。其實大家都暗自期待一些轉變,而不單是明天會更好的空洞安慰。我在選戰期間確切的感受到這點…我戒慎行事,所有的努力都只有一個目的,還給台北人一個美好的台北…台北對我而言有太多的感情和回憶。」(陳水扁,<讓我感動>,1996.12.01,中國時報)
對台北市來說,本周六的選舉不但將選出未來四年的城市治理者,也標誌著恢復市長民選的二十周年。然而,相較於首任民選市長吳三連、首任直轄市長高玉樹或首任民選直轄市長陳水扁,馬英九與郝龍斌兩位近期的市長在國內政壇雖一樣動見觀瞻,台北市政在馬英九市長連任後,卻鮮少突破;柯文哲與連勝文兩位今年主要市長候選人,更讓城市發展願景的抉擇,淪為陪襯全國政治的脫口秀。
在觀念上與作法上曾經引領全國的台北市政,會在民選市長二十年後遠離市民福祉至此,部分原因當然是首都市長的政治意涵與隨之而來的媒體關注。城市的生活體驗對於心繫中央的政治人物或偏重全國版面的媒體來說全然無感;對這些人而言,台北市長的重要性來自於每任民選總統都當過台北市長,而不是妥善運用每年1600億公務預算所能帶來的進步。
不過,今天人們在網路上點擊1994年市政辯論影片所回味的,或許不是七號公園與捷運工程的各項弊端,但阿扁所承諾的快樂希望之所以會被選民相信,終究來自他與競選總幹事謝長廷從擔任議員起,展現深入細節的市政功力。是這樣的治理能力成就了陳水扁高滿意度的四年市長任期,也讓他能在競選連任時,再次從總體財政、都市更新到下水道,痛擊從中央空降而來的對手馬英九。
當然,陳水扁並沒有連任台北市長,而輸給了那位競選團隊不識特種基金與特別預算、辯論時不會區分雨水與污水下水道的馬英九。許多鎮日以媒體風向自愚愚人的無知者,因為不能理解社會結構的真實存在,便從此咬定選舉與執政能力無關。但陳水扁在競選市長連任時,選票可是扎扎實實成長百分之十二,進而以政績為本,在六年後贏得全國過半選票。
(1998年陳水扁連任失敗的台北市長電視辯論)
台北市長終究是地方首長,並非王子、名嘴或喜劇演員;台北市長的主要工作是透過提出施政綱領與帶領市政機器,給予市民更宜居的生活空間。但台北市民在今年的選舉中,只能看到雙方比拼歷史偶像與配偶,卻吝於回應任何市政議題;柯文哲與連勝文在專訪與官方網站分類中,雖然都有「白皮書」三個字,但雙方也都拿不出本系統化、完整一致、執政後可列管的市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