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國際廣角鏡】藝術中燃燒的道德:凱薩獎波蘭斯基戀童癖爭議,關乎誰的故事有機會被聽見

2020-03-06 18:00

? 人氣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被控性侵而遭通緝,仍獲法國凱薩獎肯定,圖為頒獎典禮場外抗議人士。(AP)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被控性侵而遭通緝,仍獲法國凱薩獎肯定,圖為頒獎典禮場外抗議人士。(AP)

編按:素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凱撒電影獎(Cesar Award)2月28日頒獎,因為性侵未成年少女遭通緝的法國名導波蘭斯基拿下最佳導演,影后阿黛兒艾奈爾憤而離席成為典禮焦點。當「藝術歸藝術、品德歸品德」的呼聲不絕於耳,作品卻無疑反映出導演和演員看待世界的視角,我們又能如何切割作品與創作者的關聯?

這次的凱薩獎令人很有感,我沒有年年看凱薩獎,因為文化與語言的關係,法國人的頒獎典禮相對來說娛樂性比較沒那麼高。今年特別看了一下,只因為引起爭議的雙方都是我熟悉的,這次的爭議在於,一直沒有擺脫性侵疑雲的名導羅曼波蘭斯基大舉入圍凱薩獎,這件事情在公布名單時就引發熱議,最終竟然還抱回最佳導演獎,一連串事件讓主演《燃燒女子的畫像》,曾被其他導演性騷擾的女星阿黛兒艾奈爾極度不滿,甚至在波蘭斯基得獎的當下憤而離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是個很喜歡看電影的人,會知道這些名字就是因為電影,所以性別在這裡不是我要講述的核心,我關心的是敘事。我喜歡阿黛兒艾奈爾(Adèle Haenel)的表演,活生生的、激烈而有富有魅力的存在感,硬朗混雜著媚惑。但身為電影系輟學生,我認識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作品更久,他拍過太多好作品了,我著迷過,甚至鑽研過,我喜歡他的電影,而且是忍不住想要看他的電影。因為好看,讓電影歸電影吧。

在我認識他的作品以前,就在書上讀過「羅曼波蘭斯基因性侵少女而避走歐洲」這樣的敘述,那時我非常非常年輕,對藝術世界與那些偉大的思想與才華充滿嚮往,希望自己有一天能知道他們如何創造出那樣的作品,所以那個敘述完全沒有困擾我,富有聲光與天才調度的螢幕,比起那乾乾短短的冷硬控訴實在好看太多太多了,是不是?藝術歸藝術,品德歸品德,好熟悉的話對吧?很輕易就能回到一個不用顧慮太多的狀態,沈浸於電影迷人的世界,多簡單。

1977年性侵未成年少女的波蘭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AP)
1977年性侵未成年少女的波蘭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AP)

有沒有看出這裡的問題?只要對電影有熱情,很容易就會去認同那樣的才情,所以很容易很容易就把藝術和作者分開了(實在太容易了,而且聽起來很超然啊),很容易很容易就忽略了「羅曼波蘭斯基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而避走歐洲」的事實,而現實其實遠超過那樣。我在此只列出出面指控他的:「一個9歲,兩個10歲,一個12歲,一個13歲(唯一指控成功的),兩個15歲,三個16歲,一個18歲......」,也先不列進更年長的受害者。

我們看到什麼?羅曼波蘭斯基對年輕女孩鐵鐵的偏好,還有一串長長歷史(絕非偶然),但非常非常的扁平──沒有聲音的人,未知的長相,沒有名字,更不知道她們的故事。為什麼?因為有權力在各個平台講故事和曝光的是羅曼波蘭斯基,被寫進歷史裡的是羅曼波蘭斯基,羅曼波蘭斯基,太悲劇太有意思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