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國內外學者500多人連署反對的聖州企業要在屏東內埔鄉龍泉村農地設廠案,今天屏東縣都市計畫委員會進行審議,最後決議農地不予變更,聖州企業確定無法在龍泉設廠。」這則消息發出時間是2016年6月17日18時,與這則消息同時出現的是一張照片,四個人扯開一面旗子:成功。
成功!這是臺灣近年少有的土地抗爭成功案例,一次乾脆俐落大獲全勝的成功案例。
曾幾何時,規劃、徵地,配合各種經濟政策、結合各種地方勢力,企業乘各種政策東風聘請各種法律人才,有錢有人有聲勢一路勢如破竹。面對抗議,政府對各種民意表達各路不滿以及陳情視而不見,有推諉、有程式、有潛規則、有明規則有多少年面對社運、對待社運、瓦解社運累積下來的心得體會,經驗豐富風雨不動安如山。
臺灣社運,幾千上萬人上凱道常有常見,500多人連署,不算多。算是小社運。
土地抗爭能夠成功,已屬不易。社會運動代價巨大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往往曠日持久,翻一翻龍泉土地抗爭時間線,如果從4月22日舉辦第一次環評前說明會開始算,從抗爭全面鋪開到大獲全勝只有短短兩個月;就算再向前推一年,從2015年11月舉辦的第一次都市計畫前說明會當地民眾知曉危機來臨開始算,也只七個月。這一次勝得如此乾脆俐落,就更為罕見。
這張網路截圖,照片下面廖廖數十字把抗爭成功說得清楚無誤,畫面上出現了四個人,拱衛著一面旗,「成功」二字佔據中心位置。這張圖資訊含量極大,能夠看出這次大獲全勝的小社運裡的許多小細節,值得細細解讀。
作為運動領袖的社運素人
站在後面、被旗子遮住最多的人,是自救會發起人鍾益新。退休教師鍾益新素與政治運動無緣,幾年前大埔毀田案轟動全島,他從電視裡看到抗議的人群,覺得那些人好瘋狂、那種人生好遙遠。
不僅遠離政治運動,甚至與現實生活都頗有距離,鐘益新癡迷蘭花三十幾年,與老母相依為命,他的人生,離世界很遠、離蘭花很近,退休後更是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花房裡。
最初的改變是從網路上來的,2015年11月,他發現臉書網路社區「大武山下龍泉社區」關注點贊最多的,是聖州企業要在自己家門口建工廠的消息。聖州企業在龍泉買了14公傾農地,要變更用途建工廠。網上情緒湧動,充溢著各種不安與憤怒,一個土地議題正在走近,一場社會運動正在走近。
工廠要建在自己家門口,理化老師鐘益新搜索更多網路資料,找廠家的事業計畫書,找各種資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個工廠的名義是汽車零件廠,但再一看這種汽車零件是汽車用塑膠品——是個化工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