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專欄:中韓FTA、貨貿協議和可悲的中小企業

2014-11-14 05:48

? 人氣

緊握雙手、宣布完成中韓FTA實質談判,台灣因此會受到多大的衝擊?(美聯社)

緊握雙手、宣布完成中韓FTA實質談判,台灣因此會受到多大的衝擊?(美聯社)

中韓雙方前幾天共同宣佈進行了二年的自貿協定(FTA),已經完成實質談判。這個協定對台灣的影響,竟出現了羅生門,但在爭論的過程中,也凸顯出台灣中小企業的可悲。

台韓在中國市場纏鬥多年,出口產品七成重疊,若韓國能取得優惠待遇,對台灣必然是一記重拳。按照經濟部的估計,在最壞的情境下,我國整體工業產品每年將被韓國替代約占對大陸出口總額的2.0%-5.4%(約31.6-84.2億美元),再加上轉單等影響,未來3至5年對台灣石化、機械等相關產值將有2600億至6500億元衝擊

但是,由於化解這種巨大衝擊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加速兩岸貨貿協議的談判,並爭取比韓國更好的待遇,因此反對貨貿協議者,便回過頭來拆解中韓FTA的內容,認為零關稅比例很低,降稅時間很長,根本不足為懼,政府只是在恐嚇大家以推動貨貿協議。不過由於中韓FTA還沒公佈內容,因此正反雙方都留下但書,一副「等公布你就知」態勢。

確實,這幾天國際媒體報導指出,中韓FTA生效時韓國立即享受零關稅 的比例,可能只有44%。由於目前韓國出口到中國的零關稅比例,就已經接近42%,因此若這個報導正確的,那麼意味著中國「立即降為零」的承諾,只有2%,好像對台灣的影響就相對較低。不過魔鬼在細節:因為貿易值可能很集中(例如都集中在半導體),因此即便44%的「貿易額」享有零關稅,也只是少數者獲益。相反的,若這個零關稅比例是指「所有貨品項目數」的44%(而不是貿易值),而且其中包含台灣很在意的石化、機械、紡織等項目,則對台衝擊就一樣巨大。這就是未來中韓FTA正式公布後,台灣正反方的決戰點之一。

但整件事最可悲之處,其實不在誰贏誰輸,而在於面對如此巨變,我國產業的未來,以及政府應該如何因應挑戰的公共討論,竟然淪落到好像要由韓國談判代表的成功還是失敗來決定。韓國談得好,要得多,台灣就要受災受難,貨貿協議就該加速出場;相反韓國談的失敗要的不多,台灣就可以興高采烈,政府還會再被羞辱一番。這種賭局般的政策辯論看似有趣,但支持台灣經濟發展五十年的中小企業的利益,誰在照顧?

這是因為中韓FTA即便不是超級海嘯,但對產業的衝擊也絕對不容否認。特別是其受災戶中,絕對是中小企業多過大企業。這是因為大企業早就在兩岸、東南亞都有佈局設廠;有無中韓FTA,只是影響生產比重配置而已。反觀中小企業,只有台灣一地一廠。中韓FTA排擠轉單後,又沒有貨貿協議,海外投資去不了,開發新市場又急不得,要如何是好?

另一個讓我們看到中小企業可悲之處的事,是我們在現狀下出口至中國,已經有近6成的「貿易值」可以享有零關稅,因此有論者主張簽兩岸貨貿協議沒有意義。這些數字都正確,但結論卻只是讓中小企業壓力加倍。這是因為這60 %零關稅的產品非常集中,只包含了不到10%的產品項目,而且這些已經享有零關稅待遇者,大企業(如IC積體電路)遠多過中小企業。

簡單的說,這種結構恰恰凸顯出,目前兩岸能享有零關稅待遇的企業,是生產這10%產品的少數廠商/大企業,其餘90%產品的生產者/中小企業,根本享受不到,而且其中很多可能因關稅而早就放棄出口,更不會有貿易值。若是要用這個理由拒絕兩岸貨貿協議,看似合理,但其實只是讓少數企業繼續享有利益,把中小企業的利益放在一邊。

所以我們真心期望,無論贊成或反對貨貿協議,拜託請多從我國中小企業的需求出發,不要由韓國決定台灣政策走向,不要只考慮大企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副執行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