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敗退,讓韓國官員在分析出口中國市場衰退時,還忍不住點名小米機搶奪三星市場的影響,不少科技界觀察家已提出一個問題:三星會不會成為下一個hTC(或諾基亞,反正就是那些原本很旺,後來很快變衰的手機大廠)?三星公布的第3季財報當然也好看不起來─營收衰退19.7%、營業利益衰退60%、稅後純益減少49%。韓國產業與經濟智庫更發出警告,擔心中國製造業在4年後就超越韓國、取代韓國廠商。
就如幾年前hTC在全球市場敗退時造成台灣出口的衰頹,這次換韓國與三星。
傳統說的亞洲四小龍中,星、港經濟結構相近,屬城市經濟、以金融服務與港口為主;台、韓則是另一種結構,製造業的比重高又相近,彼此的競爭程度遠高於與星港的競爭。但台韓在相近之中卻又有很大的不同,台灣中小企業占多數,一直是出口的主力,韓國則全力扶植大企業、財閥,三星固然富可敵國、龐大無比,其它樂金、現代、SK….也是實力堅強,這4家財閥的營收加總後與韓國GDP的比超過50%,韓國「集中化」程度非台灣能比。
兩種發展模式孰優孰劣,一直難有定論;某些時期似乎台灣的中小企業更好,一來風險分散,二來避免過份貧富差距,三來時常有異軍突起的中小企業;但在產業進入更強調資本與知識密集時,大財閥有能力大手筆投資、研發、行銷(如三星等韓企在全球的崛起),又似乎提供更好的答案。以這幾年台灣企業被三星打得難有還手之力來看,韓國模式似乎更好。
不過,這次韓國因三星競爭力下滑而受害,未必就能看衰「韓國模式」,恐怕還是要多看幾年─這個問題甚至可能永遠難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