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南山的部長們》在台灣上映,讓南韓前總統朴槿惠之父,大獨裁者朴正熙的故事又再度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朴正熙與蔣中正同為冷戰時代的亞洲反共領袖,而且還都是一邊推行威權統治,一邊將貧困的南韓和台灣帶上經濟起飛的亞洲四小龍之路。為此兩人各有大量的擁護者與反對者,在台灣與南韓的歷史地位至今仍處於高度爭議的狀態之中。
然而同為接受日本軍事教育的強人,蔣中正與朴正熙雖然看似具有高度同質性,統治國家的手段卻不盡相同。《發展型獨裁與朴正熙時代:大韓民國現代化的雛型》(Developmental Dictatorship and the Park Chung-Hee Era: The Shaping of Modernity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一書的作者李炳川(Lee Byeong-Cheon),就對蔣中正和朴正熙兩種不一樣的統治模式進行了簡單的對比。
李炳川指出,面臨中共與北韓威脅的台灣和南韓,確實都是以犧牲民眾參政權的方式來防範匪諜滲透,進而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有了社會秩序的穩定,才能促使國家經濟的發展,讓台灣及南韓人民享受同一時代中國大陸和北韓所沒有的富裕生活。然而蔣中正與朴正熙的第一大差異,首先也是彰顯在兩人不一樣的經濟政策上。
一如姜尚中與玄武岩在《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一書裡的說法,朴正熙效法戰時日本的「統制經濟」來治理南韓,以政府力量介入扶持大型財閥崛起。此舉確實大幅加速了經濟成長的速度,讓南韓比台灣更早走上工業化的道路,累積在國際社會上的競爭力。不過南韓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問題,直到今天都還沒有辦法獲得有效解決。
反觀蔣中正時代的台灣,或許是受到國共內戰失敗的刺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沒有忽略掉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李炳川指出,蔣中正是以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為基礎推動經濟建設,同時扶持大型國營企業與民間中小企業。在這樣的政策指導下,台灣的經濟發展雖然較南韓遲緩,但卻也因此更為穩定。
因為大型國營企業是掌握在政府而非財閥手中,國家絕大多數的財富不至於被掌握在少數商人和資本家手中,而是能在技術官僚的督導下更為平均流向社會。中小企業與關係企業逐漸成長茁壯,讓台灣在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能夠達到「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的最高境界。蔣中正的經濟政策在李炳川看來,為台灣帶來的是更多的貿易順差和財政儲備。
朴正熙領導下戴起來的「漢江奇蹟」,並沒有讓南韓真正發展成一個正常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而是讓三星集團、現代集團、樂喜金星集團、鮮京集團、樂天集團與大宇集團等大型財閥掌控國家80%以上的經濟資源,甚至反過來影響國家政局的發展。財閥一方面給南韓經濟帶來巨大起色,但卻也更肆無忌憚的剝削中小企業與底層民眾,帶來更多的政治動盪及社會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