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攻頂或滅頂──大學教育的「逆勢療法」還有效嗎?

2017-04-06 07:10

? 人氣

五年五百億原就是為幾個具理工、科技、生醫發展前景的綜合大學量身打造。各大學明知希望不大,但白工也要做,萬一教育部看走眼,讓他們分到一杯羹,不但對教學有所助益,也象徵他們鯉魚躍龍門啦!「頂大」的「責任」,是每年要向納稅人「頭家」交出在QS世界大學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表,前進或後退,「按件記酬」,獎懲分明。所謂加速大學國際化、擴展學生世界觀、厚植國家人力資源、促進產業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力……等等頂大目標,藝術類大學照說一體適用,但藝術無價──沒有「價錢」──北藝大就是無緣問「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北藝術大學一景。(來源: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官網)
「五年五百億 」專為科技理工生醫大學打造,而社會人文藝術類大學從不受青睬。圖為台北藝術大學一景。(來源: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官網)

這些年教育部不斷增加計畫型名目,減少常態性教學經費,於是,原本公私立大學資源分配懸殊問題加劇。填寫各式各樣計畫申請書的高教「從業人員」大增,每個系所、研究單位教師及研究人員耗時一、兩個月密集開會,撰寫並繪製精美數量圖,再層層匯整,趕在申請期限生出堂而皇之的企劃書。對得不到「五年五百億」的學校,教育部很有人情味,丟出「撫慰」性計畫,一般大學有「教學卓越計畫」、技職體系有「典範大學計畫」,製造多元大學「鼎足而三」的假象。

 

第一屆「教學卓越計畫」(2005)有五十四所大學申請,十三所大學入榜,每年補助經費從幾千萬到億元不等,為期四年。北藝大名列前茅,是唯一入選的藝術大學,全校雀躍,不僅每年有五千至八千萬的教學補助,同時代表北藝大的「頂」級招牌,學校接著獲得另一個四年「教卓」補助,得「獎」大學已然大幅增加,「教卓」的「神聖性」降低,但經費補助還是很管用,北藝大各系所繼續投入寫企劃行列。

好景不常,最近一次「教卓」計畫,北藝大居然名落孫山,全校教學行政頓時陷入「膠著」狀態。不過,教育部繼續送來溫暖,給未得獎的北藝大兩千萬「教學增能計畫」慰問金,這些錢七、八成用來聘請助理,持續撰寫、執行各式各樣的計畫,如果要精打細算,對學校的教學卓越並無太大助益。

教育部推出的宏偉計畫,用意良善,最新出爐的高教深耕計畫以及新南向政策,方向也正確,但執行步驟與成效都待觀察。當前各大學紛紛以「廣招國際學生」、「英語授課」等方式提高「國際化」的積分,連北藝大也輸人不輸陣。對本地學生而言,規劃完善的英語授課(例如邀請國際著名學者來台英語教學)有其必要性;但對外國學生而言,英語教學雖然便利「遊學」,但以廉價、快速的手段教育外籍學生,實在缺乏「商業」道德。為何不鼓勵負笈台灣的外國學子努力學習中文,深刻體驗在台灣的生活?

從頂大到後頂大的「建造學術金字塔」口號響亮,其實際執行面突顯體制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義,無助於改善整體高教結構。台灣高教當前呈現的沉痾,無論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逆勢療法,或「以毒攻毒」,關閉招生或就業不理想學校的順勢療法,都於事無補。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激發社會體質的療能,才能「斷緣滅因」。只是,教育界的「華陀」在哪裡?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