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感冒喉嚨痛的時候,會認為是喉嚨發炎,所以叫醫師開抗生素「消炎」,其實,一般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是沒有效果的,也沒辦法加速復原或減輕症狀。
另外,抗生素也並不是消炎藥!(延伸閱讀:止痛藥和消炎藥大不同!)所謂的消炎藥,一般是指鎮痛解熱的止痛藥,像阿斯匹靈、百服寧…等,都屬於這類的鎮痛解熱藥物,可以直接減輕人體的炎症反應,所以稱它是「消炎藥」。
而抗生素則是藉由殺死細菌,間接消除感染部位的發炎反應來解除疾病造成的不適,且只有在細菌所造成的發炎,才能藉由抗生素來消炎,並非所有的發炎都可以用抗生素來當作間接的「消炎藥」!
至於自己的發炎現象是否是由細菌所引起,則必須由醫師作專業的診察與判斷,千萬別自作主張,自行購買或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服用。
一旦醫師確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時,必須要遵守以下幾項原則:
1、領藥時,向藥師確定自己要服用的藥物中,是否含有抗生素?哪一個是抗生素?
2、固定間隔服藥,讓體內的抗生素濃度保持衡定,才能一舉殲滅細菌。
3、務必將整個療程的抗生素服用完,服用時間太短會造成細菌殺不死,而使疾病復發或造成抗藥性細菌的後遺症。
衛生福利部為了要建立一般民眾對抗生素使用的正確概念,並避免細菌抗藥性的不斷擴展,推行了所謂的「三不政策」:
1、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屬於處方用藥,切勿自行至藥局購買,必須有醫師的專業判斷與檢驗,才能知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選擇適當的抗生素。
2、不主動要求: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的負擔,還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如過敏反應、噁心、嘔吐、腹瀉;也會殺死體內的正常菌叢,導致抵抗力變差。
3、不隨便停藥: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按時服藥,並服完整個抗生素的療程,切勿因症狀有所改善而自行停藥;如果服藥期間出現嚴重副作用,就要儘速回診就醫。
台灣的細菌出現抗藥性比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抗藥性相較,台灣早已名列前茅,所以我們需正視抗生素的濫用問題,謹守抗生素使用的「三不政策」,以避免未來生病無藥醫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