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口罩國家隊」的成績聲名遠播,除了機具與器材,口罩的原料不織布則是原油裂解的產物,石化業一夕之間翻身成為「戰略物資」。不過,根據環保署公開的裁罰紀錄,石化業者一直是台灣的空汙累犯,儼然成為台灣空汙治理的難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盟)整理去年《空氣汙染防制法》(《空汙法》)的裁罰紀錄,發現違規情節重大、裁罰金額與次數較高的二十家企業中,就有十三家是石化關聯產業,包含九家石化業及四家塑膠製品業(含合成樹脂與橡膠)。
中油違規次數連兩年居冠
當中的違規冠軍是國營企業中油,違規次數高達五十五次;台塑集團居次,共違規二十五次;信昌化工排名第三,長春集團與中石化拿下第四、第五名。這些清一色都是石化業者,國營民間企業皆有。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指出,石化業除了空汙和工安問題之外,也是高排碳、高耗能的產業,排碳量佔全台一五%,能源消費量更佔了四成,這也揭示台灣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石化業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過去的輿論焦點屢屢將空汙排放問題指向台中火力發電廠、高雄興達電廠等燃煤電廠,即使近幾年跨部會進行環保調度——在空汙季關閉部分機組,抑制的成效卻已經逐漸觸頂。綠盟副秘書長曾虹文表示,政府除了要盡快盤點出二○二五年能源轉型目標達成後的減煤路徑,對於其他汙染源的管控也該加把勁。
「從裁處紀錄來看,治理石化業已經是解決台灣空汙問題不可迴避的一環。」曾虹文指出,石化業的裁罰次數多,顯示違規狀況沒有改進;從往年的記錄來看,中油在一八與一七年的違規次數分居全國第一、二名,過去十年總計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台塑。
中油雖然宣稱近三年的環保罰款減少,裁處次數卻連續兩年居冠甚至創下新高。從今年的統計數字來看,中油的五十五次違規紀錄中,位於高雄林園區的大林煉油廠就佔了三十一次。除了中油,違規次數名列第三的信昌化工也同樣坐落於高雄林園。
工廠設備老舊「屢罰屢汙染」
第一線的稽查仰賴地方政府,但末端管制都還有改善空間。高雄市議員吳益政曾提出《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修正草案,主張環保局應對於石化產業聚落規畫執行有效的「周界監測」及「社區監測」,以暸解石化工業區對鄰近社區的環境影響,但該草案目前僅在市議會完成一讀。
事實上,中油與台塑集團的裁罰事由大部分都不是末端的煙囪排放問題,而是在製造過程中洩漏有害物質,這也代表設備管線耗損。「屢罰屢汙染和經常上榜,顯示改善情況很有限,那是老舊工廠的問題,經濟部和環保署必須共同進場輔導。」曾虹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