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元代畫塑記』序言所記「織絲以為象」,亦有記載「成宗皇帝大德11年11月27日,敕丞相脫脫,平章禿堅帖木兒等,成宗皇帝貞慈皇后御影,依大天壽萬寧寺內御容織之」,另載「英宗皇帝至治3年12月11日,太傅朵得左丞善僧院使明理董阿進呈太皇、太后、英宗皇帝御容,汝朵得善僧明理董阿即令畫畢復織之」,據此,元代正式供奉的帝后像,應該是以織絲的方式表現,其供奉的地點是神御殿。《元史》「神御殿」條:神御殿舊稱「影堂」,所奉祖宗御容,皆紋綺局織錦為之。本條文亦載祭祀之狀況。元世祖及裕宗的影像都供奉在大聖壽萬安寺的東西影堂內,至文宗天歷年間(1328-1329)始將影堂改稱神御殿。
成吉思汗畫像可作如是描述:翻起的帽簷是白色,內裡是黑的皮帽,畫上可看到在細微處表現了一絲一絲的細毛,這即是「貂皮軟帽」,衣服為白色,蒙古俗稱「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蒙古人的髮型是剃掉頭頂上的髮絲,額前露出稀疏的頭髮,耳朵上也一樣微露出髮絲,下方則有環結,應是髮辮所結成。元太祖祇挽一環,世祖、仁宗、成宗則是三環或四環。這種髮形是蒙古人的裝扮,稱作「婆焦」,上自皇帝成吉思汗下至平民,都是如此裝扮。
二、成吉思汗畫像畫家簡析
1、阿尼哥(1245-1306),至元5年(1268)八思巴重返大都,以阿尼哥為首的尼泊爾與西藏藝師隨行而來,也正是元世祖新城大都開工的次年。阿尼哥滯京近四十載,「兩京寺觀之像,多出其手」,其後並參與「原廟列聖御容」之作(約1295)。世祖時代的將作院總管阿尼哥,兼擅壇城佛像與「帝后御容」。唐卡與帝后像並用「西番碌」、「西番粉」等西藏顏料。依據『涼國敏慧公神道碑』(1316)所載阿尼哥的生平記錄「…又追寫世祖、順聖御容,織幀奉安于仁王萬安之別殿」,Anning Jing 因而推測「元世祖」、「元世祖后」的肖像很可能就是出自阿尼哥親筆的傳世作品。因元太祖畫像公認是由元世祖畫像為稿本,稍加修飾變化而成,故亦有探討成吉思汗畫像是否有可能出自阿尼哥之手。
2、劉貫道,其字仲賢,中山(今河北定縣)人,至元16年(1279),他因畫「裕宗像」(太子真金)稱旨,補御衣局使。目前劉貫道所畫的裕宗御容並不存在,故無法確認劉貫道所畫的御容畫風。但另由劉貫道所畫「消夏圖」的人物臉部所使用中國傳統肖像的寫真畫風,可看出蒙元皇室對劉貫道所使用的傳統寫真畫風也同樣喜愛。劉貫道傳世最重要的巨幅工筆重彩畫『元世祖出獵圖』軸(絹本設色,縱182.9公分、橫104.1公分,故宮博物院藏)繪於至元17年(1280)2月,本幅是群體性的肖像畫,圖畫人物的描繪相當精緻細膩,表情生動自然。畫中元世祖與故宮所藏的元世祖半身像容貌極其相似,足以證明劉貫道寫實的功力。當忽必烈定國都於大都後,肖像畫受到重視,劉貫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畫「裕宗像」稱旨的,因此,可以推論劉貫道是有條件及能力畫成吉思汗像的畫家人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