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時期,曾有一位美國陸軍將領形容化學戰與生物戰的不同:「化學戰的影響範圍是以數十公里計算。生物戰的影響範圍,則以數十萬公里來計算。」故生物戰是現代全球公認、最無聲無息也最恐怖的戰爭。而第三波時代的生物戰,又混合著資訊戰、媒體戰、外交戰、產業戰、資源戰以及政治作戰等特性,讓人完全感覺不到槍聲炮火逼近,死神卻悄悄來到身邊。而在一般戰爭學理上,生物戰與核子戰一樣,沒有贏家,唯一的贏家其實是病毒本身。
全球緊繃 改寫戰爭定義
回到台灣政府目前正在應對的「生物戰」,事實上已包含了上述幾乎所有戰爭特徵。包括兩岸間的宣傳戰、媒體戰、外交攻防、產業爭搶和資訊先制等特性,其實都已把原本兩岸間的「冷戰」提升至「暗戰」階段。這也是台灣必須啟動國安會,以處理軍事情報的嚴謹性,來應對此次挑戰。而疫情導致台灣社會集體恐懼、囤積居奇、衝突日升等境況,已如同1995年及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當時的社會氛圍,甚且更加嚴重。
25年前的台海危機,還是實實在在的兵戎相見、軍事緊張,民眾看得到雙方衝突的引爆點,也知道要如何應戰止戰,因為武器是人所操控,政治決定也可控可管。但病毒肆虐,所有可控因素已成為不可控的未知力量,全球都在以最嚴重的詞語形容此病毒的危害性,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認為是「二次大戰後最危險的境界」,法國宣佈「進入戰爭狀態」,美國則試圖在短時間內「開啟國防動員生產線」,這恰巧都是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歐美各國所採取的標準戰爭反應與準備。
新冠病毒改變了各國對於何謂「戰略物資」的傳統認知。以往認為石油、電氣、稀有金屬以及網路頻寬等,是國家重要戰略性囤積物資。如今,由於病毒引發前所未見的世界性騷動,各國才發覺,連平日用藥的原料、生產線、特殊布料原料、石化產品、民生物資原本低端的源頭供應,也都屬於戰略物資,必須要大幅改變戰略囤積的重點。這樣的趨勢,是否導致引領20世紀風騷的「地球村」概念迅速瓦解?已經有許多人在討論,看法各異,而各國孤立主義是否將會重生?以往熟知所謂「世界工廠」的全球性產業鏈是否消失?已經引起許多經濟與軍事專家的討論和研究。地球產業的面貌,是否將有所改變?還是依照原本的遊戲規則,在國際政治的鉅變中改變邏輯?
台灣選邊 後續效應難料
台灣面對的「戰爭」難題,還不僅於此。由於疫情緊張,中、美之間的政軍角力不斷擴大,所謂「假戰」的動作日趨高升。美國罕見地在疫情高漲時刻於南海展示軍力,但也僅有美國,其餘盟國皆消失,假球作秀意味濃厚。中美對峙的邊際效應,將直接影響兩岸間軍事緊張。3月16日前後,解放軍軍機在深夜,罕見地挑戰台灣航空識別區,以及之後數次解放軍船艦於深夜接近台灣,這也成為病毒之外,新的不可控危機。對台灣而言,僅是壓抑病毒還不夠,中美衝突引發的緊繃,在可見未來只會迅速升高,台灣必須同時因應傳統與非傳統戰爭危機。
台灣在此次「生物戰」中,明顯偏向美國。台灣外交部首度以官方身份與美國在台協會(AIT)一起發表共同抗疫、研發疫苗合作聲明,都已踩到中美之間的「外交戰」底線,台灣會在事後得到何種回應?似乎已相當明確。一旦疫情開始「可控可管」,歐美各國恢復秩序「止戰」,「第三次世界大戰」消失於無形,在「清理戰場」階段,台灣自豪的「控制疫情」戰略能否繼續發揮功效?還有待時間證明。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53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