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廣東、香港、北京等多處爆發SARS,且波及台灣與多個國家,當時作者正在上海擔任某台商工程公司的總經理,沒感覺到有甚麼影響世界供應斷線的大問題,2003年時中國對世界GDP的貢獻僅約4%,那時候台灣在許多工程領域較現在高於內地,例如清淨室的建造,電子拋光不鏽鋼管的應用,超純水與氣體的製造,乃至Di-inch管焊的估價理念等等,連許多國企的工程師都有賴台企人員教導。
事隔17年後,COVID-19引燃於武漢而導致封城,不久傳遍全球,至今確診者逾百萬,病故者近十萬,與SARS全世界罹患萬人、病亡千人相比,傷害何止百倍?且中國已是世界工廠,對全球GDP的占比達到了20%,之前中美惡鬥及美國阻擋晶圓銷售華為、中興等,已造成全球的生產衰落、供應脫鏈,而後的COVID-19施虐,可預計未來經濟的復原艱辛,製造與供應鍵必有甚大變動。就在中美雙方仍在推諉病源禍起哪牆;台灣也不知何方能耐在旁瞎亂鼓吹時,疫苗的人體試驗已帶來新希望,且各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與科學雜誌紛紛發表說明,毒源是經歷長時間住宿自然演化而成人傳人,非人工能力所能製造,科學家總是比政客和假名嘴要忠實得多,讓我們也以科學精神來討論未來製造與供應鏈的走向吧! 國家的政治人物更要提早佈局COVID-19之後的經濟振興,不應該是鬥嘴,更不應該是以防疫之效力,做為日後政經不振的掩飾盾牌。
美國政府正考慮修改「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 即採用美國技術含量的設備以生產晶圓的廠商禁止銷售產品給華為,除非獲得美國的允許,以切斷華為的供應鏈,擊潰5G的競爭者,台積電、蘋果、高通的業績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台積電市值占股市大盤的20~25%,占台灣GDP的5%以上,而中國占台積電收入的20%,其中半數屬華為,這衝擊台灣經濟太大,「台北法案」僅得口舌之助,但美國壓迫中國的政策卻傷害到台灣,我們政府能任由這條供應鏈不保嗎?一味偏美是正確的嗎?我們朝野的政治人物與智庫對於此保鏈有提出策略嗎?甚至還有專家建議應該支持美國封殺華為,那買家豈不是更少了?任由寡頭宰割?東山的老虎會吃人,西山的老虎也會吃人,策略上應該找出更多具潛力的買家,分散客戶群才對吧!
台灣出口最大的國家是中國,進口最大的國家也是中國,外貿出超最多的還是中國,2019年1~11月台灣自中國進口貨物折合台幣1.59兆元。由於中國的COVID-19冰封效應,貨出不去也進不來,其影響正在台灣快速擴散,就小項而言,台灣美妝業年產值一千億元,包括工廠、代理商和通路商有上千家公司,維繫上萬人生計,但現在不僅人潮稀落店面業績摔四成,而且遭遇斷鏈,源頭是護手乳、酒精庫存清空,而中國製造的五塊錢空瓶供應斷鏈,以致洗髮精、沐浴乳、乳液、護霜等產品無法出貨,全球都在搶瓶器和壓蓋,台灣自製僅10%,50%以上來自中國,二至三成由韓國供應,台灣想自韓國增購,不料其製造來源也在中國。如何跨越供應鏈障礙,分散或培育潛力來源,業者該要提早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