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人認為,自己的實質所得每年應該增加三%,而實際上卻只有一%時,他就會感到挫折──開始責怪我們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政府在幹嘛?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右派觀點越來越受歡迎。在美國右派看來,想要提高所得,最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減稅。因此,右派政治人物不斷向選民推銷減稅的好處。而短視的選民往往舉雙手贊成,卻無視於隨之而來的政府支出刪減。造成的結果是,短期內,實質所得的確增加了,但其實我們只是在繼續累積負債,暫時將我們節節高漲的不滿留給未來而已。遲早,我們得付出代價,債務會高到不可收拾,到那時候,我們要不是得進一步減稅,就是得再度面臨實質所得減少的窘境。
換言之,減稅再減稅,只是讓眼前的根本問題繼續拖延下去,長期而言,這只會讓麻煩更為棘手。光談減稅,而不談刪減政府支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政治人物卻照說不誤。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經濟成長趨緩的情況下,推出沒有明天的財政政策。
當經濟成長慢下來,主張減稅的人勢必得掰出更多減稅的好處才行。拿最近來說,包括共和黨參議院領袖米契.麥康納(Mitch McConnell)在內的人就聲稱,減稅之後所創造出來的效益,會遠大於減稅的代價。事實上,證據顯示結果正好相反,當稅減越多,政府的收入也會跟著減少──我們可以從小布希的減稅政策實施後看見這一點。我們這時代有一種妄想,就是以為光靠著減稅,就能大幅提高人民的實質所得,進而為國庫帶來更多進帳。
隨著「經濟大停滯」的持續,美國左派要求所得重分配的聲音,也會越來越響亮。但是同樣的,從有錢人身上把錢挖出來,分配到窮人身上,也只能「暫時性」地提高窮人與中低收入者的實質所得。就像減稅,這帖處方總有失靈的一天。在美國,所得最高的五%人口所繳的稅,已經占了總體稅收的四三%;所得最高的一%人口,所繳的稅也占了超過二七%。遲早有一天,從有錢人身上掏錢,會變成得不償失的一件事。歐巴馬所推動的多項改革中──包括振興經濟計畫、健保法案等──本質上都是在把資源從高所得者身上掏出來,再分配給低所得族群。
就這樣,我們在究竟該「減稅」或該「財富重分配」之間,展開了政治論戰。而論戰的雙方,誰都聽不下對方的主張。難道,沒有一種介於兩者之間、兩全其美的答案?
在那個政府花錢,老百姓不會心痛的時代
假如你老實告訴人民,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大家的實質所得也不會增加多少;繼續舉債度日絕不是可行之道。那麼,你恐怕很難在美國贏得選舉。想要讓選民們相信,未來還會有大幅的實質所得成長,你只能靠謊言與誇大。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政治也變得越來越多……謊言與誇大,人民被迫只能在「誇大減稅」與「誇大重分配」之間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