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碗雞湯帶到現實的台灣,不論是過去八年端出多少「證據」證明前總統馬英九是無能(解決問題)的,現在轉移到蔡英文身上了,連李登輝都對蔡英文「無作為」生氣了;或者從三番兩次失言到大巨蛋等爭議個案,「證明」台北市長柯文哲不但白目而且倨傲;或者無數的新聞證明政黨(不論朝野)關心的就是權力而非民生,比方說國民黨垮到谷底還在鬥,鬥到終於沒人關心,或者民進黨全面執政,對外繼續清算國民黨,對內則立刻捲起袖子搶資源搶位子爭初選…,閱聽人有因此接受這就是政治而心平氣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狄波頓認為,憤怒能夠帶來激動人心及商業利益的效果,因此新聞就殘忍地對我們所需的撫慰置之不理;這句話大抵適用於政論節目。在這種類型的節目裡,名嘴們並不產製新聞,而是通過新聞產製憤怒,偶而竟然從評論中「迸出」新聞再加上辱罵,就讓憤怒升高為官司,官司回到臉書,又成為激動支持或反對者的憤怒,螺旋由是生成,在螢光幕前,觀眾看著名嘴罵政客,藍罵綠綠罵藍還彼此對罵,連司法官都捲入這個巨大的螺旋之中,瞠目結舌之餘,還要鎮定心神懷疑這是戲嗎?這許多年下來,可以確信即使是戲,還是有人寧可冒著精神耗弱的風險,繼續看下去。
更驚人的是,這個螺旋並未因為政黨輪替而偃旗息鼓,為什麼對馬英九的憤怒幾乎無縫接軌的轉移到蔡英文身上?僅僅是媒體之故嗎?台灣民選總統(不論藍綠)是否要面對這個幾乎難以改變的事實:他們真的沒有能力處理藍綠統獨左右乃至世代的不同憤怒。十七年前陳水扁還能高喊「新中間路線」,十七年後兩極對立彼此憤懣的情緒不斷升高,民意調查藍綠聲望俱降,曾經支持藍或綠的選民彷彿又回到不表態或沒意見的「中間地帶」,但憤怒氣旋上升,「中間選民」卻在氣旋中失落了。
當媒體成為自燃體 嚴防憤怒的民主殺了經濟
憤怒,是一種極容易傳染的情緒。當我們錯愕於政論名嘴臉紅脖子粗地罵人同時,社群網路輕易就讓憤怒擴散成為病毒,當媒體工作喘口氣轉身成為網民時,疏忽了媒體做為承載社會不同意見、各種情緒的平台的角色,愈是民意激憤時,愈需要冷靜,結果,媒體工作者在臉書逞一己之情緒,不論是罵新聞對象或罵同業,甚至罵受難者,媒體一轉成了「自燃體」,在台灣民主自衰自毀的過程中,即使不是啟動者,也很難脫逃於助紂為虐的角色。
台灣這麼小卻具體而微地呈現民主陷落而媒體崩壞的全景,憤怒加深焦慮,而焦慮助長憤怒,拒絕新聞遠離臉書是一個方法,足可讓個人生活更平衡,但世界不會因此更好,或許,這才是真相:世界本來就不美好,否則哪裡還有滿天神佛的空間呢?但是,在台灣至少我們可以幽默一點:
問: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底哪裡不同?不是都保證言論自由嗎?
答:當然,不過,中華民國憲法也保證言論後的自由。包括你憤怒的自由。
馬英九此刻應該氣平,因為蔡英文就任未滿一年,挨得罵不比他少;蔡英文不必怨嘆,可以確定她受的氣,她的繼任者不論是誰也必不可少,台灣的民主不會因為憤怒而減損,倒是要嚴防盛怒中的民主,殺了曾經如此風姿綽約的台灣經濟,還有我們曾經一貫相信明天會更好的純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