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專文:鋼鐵與特權交融的神話

2020-04-26 06:20

? 人氣

1953年1月28日西螺大橋通車典禮。(圖片由印刻文學提供)

1953年1月28日西螺大橋通車典禮。(圖片由印刻文學提供)

西螺人李雅容(1947–),65歲開始書寫西螺之書。奮力追索多年,最近出版《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為台灣地方史增補了一片厚牆,也為庶民書寫與家族回顧另立典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西螺大橋跨越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橋長近2000公尺,1953年通車時,是世界第二大鐵橋,轟動海內外。自此而後,南北縱貫公路及台糖火車鐵路完美銜接,增加全島貨物流通,促進台糖外銷累積外匯存底;更讓台灣博得「甜島」美名。

在經濟貢獻與造型美學上,西螺大橋已成台灣橋樑史上的經典;締造這一經典的關鍵人物,即是第三任西螺鎮長李應鏜(1909.10.6-1959.6.18)。

——遺憾的是,李應鏜在鎮長任內(1948.11-1951.8)行事積極過於操勞,導致肺疾加劇,1959年英年早逝;當時他的七女李雅容僅11歲。

第三任西螺鎮長李應鎕。
第三任西螺鎮長李應鎕。

李應鏜英年早逝 女兒代筆寫西螺之美

61年之後,那個最小的女兒完成了記錄大橋與父親之書。雅容以素樸文字交揉義理與政治,有如細膩堅韌的絲線穿越冷硬的鋼鐵,串連55篇飽含親情與史料的回憶。全書近20萬字,諸多祕辛與舊照係第一次公開;首篇即以〈西螺大橋通車了〉回到歷史現場,重現三萬多人口的西螺小鎮當日之盛況:

「中央政府邀請了四百多位中外嘉賓參加典禮,除兩架專機載送外,鐵路局並加開一列專車……官方估計今天會有八萬以上的遊客湧進大橋區……。父親眼看和大家奮鬥多年,歷盡千辛萬苦才爭取而來的大橋,順利完工,圓滿通車,感動莫名,喜極而泣。……延平路上豎有一座慶祝牌樓,上聯是『中美日菲益臻合作』,下聯是『西東南北於今暢通』,橫批則是『遠東最長公路大橋通車典禮』。……西螺大橋有四個國家參與建設:日本人建的橋墩,美國人援助的資金與技術,台灣的工程人員,還有美國從菲律賓帶來的技工。」

人口三萬七千人的西螺鎮,湧進八萬多名遊客,慶祝大橋通車的群眾擠滿了西螺鎮延平路。
人口三萬七千人的西螺鎮,湧進八萬多名遊客,慶祝大橋通車的群眾擠滿了西螺鎮延平路。

1953年1月我小學二年級,正放寒假,也和二妹坐著老長工的牛車,從永定到西螺參觀盛會。然而,牛車到了延平路尾就動彈不得,我們站在牛車上只能看著人擠人,車擠車,聽著彼此的嘆氣,偶或的高歌。

2004年初,我發表〈火龍向黃昏—憶寫西螺大橋五十年〉有如下之句:

「……西螺的街路兩旁,那時種了成排的垂柳,我和妹妹無聊的拉著柳條,在臉上頭上輕輕的互相拂來拂去玩遊戲;用手搓一搓柳葉,還有一種辛香味呢。」

讀了雅容的書,才知當年西螺勝景的垂柳,是講究生活美學的應鏜先生當鎮長時規劃種植的。

而雅容之書,絕不僅僅描述西螺街的垂柳美學。她鉅細靡遺寫出西螺大橋完工前後的動盪起伏;涵蓋了國與國,政黨與仕紳,父親與母親,兄弟與姊妹……;每一篇都值得細讀與深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